新东方网>郑州新东方学校>学前教育>正文

孩子太宅、太过安静就是“没出息”?你的偏见,正毁掉孩子的一生

2023-05-15 15:30

来源:郑州新东方

作者:

学霸养成工具箱
免费体验课 创意美术 新东方素质素养中心
创客课程 高考干货 考研备考
书法课 出国留学 中考体育

作者:主创团·遇见小媛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听力过人”的女孩江梦南?

她在26岁那年,才借助人工耳蜗听见这个世界的声音。

而在这之前,重度神经性耳聋,让她听力缺失、发声困难。

她的“安静”,与常人不同,但她的人生起步,并不落后于其他孩子。

她能在小学时,按照顺序背诵100多页成语字典,测试合格还跳过五年级直升毕业班。

后来一路读到博士,大家都说她很励志,可看完不少报道后才得知:

是她的父母学会了放手,即便求医遇挫,也让她能在“安静”的状态下做自己。

就像她能用声音感知世界后,这样说道:

“普通人很难感受到这种奇妙的体验。”

亦然,安静与否,并不能决定孩子的人生,但父母的态度,却影响着他们的未来。

江梦南的安静尚且是先天“不幸”所致,都能创造“奇迹”。

我想,那些性格使然的孩子,在安静中凸显的个性,更应该得到庇护。

无法安静的父母,正在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经济学上,有个名词叫“注意力经济”。

意指企业最大程度地吸引用户的注意力,通过培养潜在消费者,未来以获得商业利益。

而这一点,还原到亲子教育中,亦有现实意义。

作为父母,用不打扰的陪伴,取代吼叫式的干涉,更能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变得自信。

设想一个场景:

如果孩子正沉溺于故事阅读中,父母突然来一句,“你给我讲讲这本书说了什么?”

你觉得孩子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若他们停止阅读,回答父母的问题后,再想进入专注状态,就很难;但如果不理会父母,又会被说成“不懂思考”。

可见,打扰一个安静的孩子,不仅是打破了他们的心流状态,更是一种无形伤害。

想起上周去见一个朋友,交流起育儿经验,感受颇深。

朋友抱怨女儿悠悠的学习成绩跟不上,和老师沟通后,才得知悠悠这孩子,上课喜欢搞“小动作”:

不是用笔戳前桌同学后背借文具,就是因为窗外飞来一只鸟开始“发呆”。

起初我还劝朋友不要焦虑,说不定悠悠正处在好动年纪,才无法集中注意力。

但后来发现,孩子无法专注,离不开朋友的影响。

悠悠写作业时,中途被“使唤”了三次:

给客人倒茶,给妈妈找手机,给外卖员开门。

我忍不住好奇,问了一句:“平时孩子也是这样吗?”

“差不多吧,主要是为了锻炼她,以后好勤快点!”

朋友如是回答,我却若有所思。

孩子正专注做一件事,却被父母无意中打断,长期以往,只会破坏他们的专注力。

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言:“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在亲子教育中,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言行。

父母懂得静下来,才能还他们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

孩子喜欢安静不是“问题”,而是一种探索

不久前,人称“水哥”的王昱珩重回大众视线,一度让人惊呼:

“天才能一直天才到不惑之年,是不容易的。”

可事实上,天才的特质,从小就“与众不同”。

王昱珩出生在高知家庭,父母本想把他往“读书人”的方向培养,可耐不住他有自己的“个性”,只好任其自由发展。

他不善言谈,就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内心;他不善社交,就和花鸟鱼虫作伴。

父亲有时觉得自家孩子不说话,显得没礼貌,也动手打过他。

但沉默寡言的王昱珩,依然在被问及在校情况时,在纸上画一碗面条就算答复。

而他,也因为沉浸于向内探索,展现出过人的绘画天赋。

课本上尽是“画作”,老师一度觉得他是“问题少年”,高考那年甚至在模考中交白卷。

班主任着急地想要骂醒他,结果他考前复习两个月,就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进了清华美院。

有人夸他是天才,但他依旧不想多说,只是坦诚道:

“我不是天才。”

或许,有不少人钦羡王煜珩的“天赋”,但 “不闻窗外事”地沉浸在喜好中,也会在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

就像有人说王昱珩的“喜静”就是“没礼貌”,不上班就是不务正业一样,少不了被外界误解。

可实际上,选择在安静的状态下,做喜欢的事,不是任性,而是探索。

任何极具“个性”的成功,都需要静下来积淀。

而为人父母应该做的,就是不去打扰孩子的安静,让他们向外探索,向内求真,才最珍贵。

最好的教育,就是允许孩子做自己

孩子寡言,不是问题;不懂得尊重“沉默”的孩子,才是问题。

想起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网友分享的纪录片,对此更有体会。

这档名为《零零后》的节目,追踪了几个孩子长达12年的成长经历,真实反映性格对孩子的影响。

片中的女孩一一,是“安静型”性格的典型代表。

打小开始,她就喜欢独处。

大家在嬉戏打闹的时候,只有她独自看书、吃饭、散步……

而这份安静,让她在人群中显得很“奇怪”:为什么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不喜欢和其他孩子玩游戏呢?

就连老师也不得其解,只得有意引导一一融入集体。

可一一有自己的想法,不仅表达了独自玩耍的决心,还在老师的追问下,像小大人一样说:“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我有选择一个人的权利。”

自此,老师同学也渐渐接受了一一的“不寻常”,尊重她的个性,不强求,不排挤。

试问:如果是你,又会怎样评价一一的行为呢?

可能会有人觉得她从小“孤僻”,长大了无法融入社会;亦或是觉得她有些“自闭”,得去医院看看。

可十年后,镜头下的一一已经成年,结局的走向推翻了一切消极猜想。

她既可以自如交友,也能在安静的环境下享受独处;

她既能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也能获得幸福感与价值感。

安静不等于社交障碍,而是性格使然。

心理学家荣格就曾提出了外向与内向的概念,并且指出,对内向的人来说,他们只是心理能量向内,以至于更注重内心世界,喜欢安静。

可见,父母无需因为孩子沉默寡言,就强行改变他们“不合群”的性格。

一个被误解的孩子,只会变得不像自己;包容孩子的个性,才会让他们拥有更好的人生。

正如圣雄甘地说的那样:“一个人能以安静的方式改变世界。”

而那些安静得到守护,可以做自己的孩子,也能光芒万丈。

90后围棋名人江维杰曾坦言:

“我是一个很内向、喜欢安静的男孩。”

正是这样的性格,让他能深耕围棋,孜孜以求沉浸于黑白世界。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孩子更是如此。

他们喜欢安静,是在储蓄力量;他们不爱说话,也能用另外的方式表达。

为人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的“不同”与“安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爱。

焦点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免费体验课 素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