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升学
让孩子“失望”的4个瞬间,90%的父母都没逃过
2022-10-13 15:12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作者:萨提亚育儿
养育孩子请用行动关心,用心感受,用爱支持,请勿让TA失望。
微博上有一个访谈:24岁的男孩谈到“母亲让他失望的事”。
10岁的时候,妈妈和他说“我们可以做朋友,把你不开心的事告诉我”。
于是,他就和妈妈抱怨“最近班上有一个男孩总是欺负我,我特别讨厌他”。
结果没有两天,妈妈就开始骂他“你学习不好,在学校还被人欺负,你看你还能干啥”。
他说:妈妈把我的苦恼转变成攻击我的武器,那一刻我对她的信任完全死掉了。
妈妈的话无意中伤他,却给了他最深的伤害。
想起一位网友说:来自身边亲人的刀子是捅得最深最痛的。
是啊!
别人给的伤害再多,也敌不过被父母刺伤的痛感来得深。
很多父母可能都会说:我很爱自己的孩子啊,怎么会伤害他呢?
关于这一点,我在知乎网友的身上看到了答案。
很多网友都对“对父母感到失望的一瞬间”这个话题谈了自己的经历。
看了他们的故事,才知道其实很多父母“伤害着孩子却不自知”。
尤其是这四种“爱”,正在慢慢让孩子“失望”。
爱带着“附加条件”
网友@暮色说:父母的爱带着要求,让我如同被冷水从头浇下。
她的成绩一向不好,每次都排在班上中下等。
高二那年,有一次月考她发挥超常,直接挤进了班上前二十。
本以为会得到表扬,却听到妈妈说:
“你这次总算考好了,要是还没考好,你爸爸已经想好不让你读书了,之前考的分多丢人啊,你爸都不想拿正眼看你。”
她说:那一瞬间,如同被凉水从头浇下,对父母的失望也从那一刻开始。
小时候,下雨天看见别人父母都来接,她羡慕不已,但是还是告诉自己“没关系,爸妈太忙,要懂事”。
因为她懂事,邻居们见她就夸,那时候爸爸就经常说:“真给我们长面子。”
奈何她成绩不太好,每次考试成绩出来,爸爸就指着她说:“你看看你考的什么,说出去我都不知道脸往哪儿放。”
那时候她想“原来我的成绩是爸爸的面子”。
这句话很扎心,却代表了很多父母的言行:
考试考好了,妈妈才喜欢;
再不听话,就不喜欢你了;
考上好的大学,妈妈就答应你的要求……
每一句话都在表达“我爱你,取决于你表现得好不好”。
这种爱并不能称为爱,而是一场披着爱的“交易”,它就像马戏团被调教的动物一样,表现得好大家才喜欢。
孩子从三四岁开始,敏感神经发芽,就会有羞愧、自卑的感受,一旦孩子被“交易”,成长只会变得讨好和自卑。
辩手庞颖曾经说,她一定要做到“别人家的孩子”,爸爸才会在暑期的时候对她好。
她觉得自己必须达到父母的期待,才配得到他们的爱。
后来,她在情感中非常缺乏安全感,会特别在乎伴侣的看法,对方一不满意她就觉得是在嫌弃自己。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经说:
我们对孩子只有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无条件地去爱,我们要爱他们本身,而不是爱他们所做的事。
作为父母,我们要给孩子一种:无论孩子做了什么,他都是我们的孩子,让他有安全感。
永远不要因为孩子做的事而让爱折扣。
经常要求孩子,自己却“破坏规则”
@匿名用户:我已经高中毕业了,却差点被妈妈掐断气。
那天,她和弟弟因为一个英语单词争吵了起来。
一旁的妈妈正在刷抖音,听见了争吵只责怪她“为什么不给弟弟讲作业”。
她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就和妈妈吼了起来。
结果妈妈就一耳光给她扇了过去,还斥责她:我说一句你顶十句是吧!
委屈的她,和妈妈对吼的声音越来越大,气不过的妈妈就拿长指甲掐她的脖子,掐得她满脸通红。
掐完以后又去抢她的手机,指着她说:天天玩手机,也没见你玩出个名堂来,有这个时间为什么不帮帮你弟弟?
当时她心里很不服气,吼道:凭什么你天天回家就知道看电视,对弟弟的作业不闻不问,我就应该什么都做?
她说:在她掐着我的那一刻,我开始恨她。
我们有没有发现“父母在不停地要求孩子,然后又亲自去破坏这种规则”的时候,孩子必然反抗。
因为这样不对等的行为模式,更容易让孩子“违背”父母的管教。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在哪一瞬间,会深深反感自己的父母?
一个孩子说:
在公园里,妈妈给一米四五的我买了儿童票,并且说“一会检票,你弯着腰”,我因为撒谎挨了很多次揍,她自己为人处世却如此不诚实。
让孩子失望的不是父母的要求,而是要求孩子一个样子,自己的言行又是另外一个样子。
言行不一致,达不到让孩子信服的资本。
心理学有一项研究表明:
父母与孩子无法达到对等的要求,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委屈心理,甚至不信任父母,久了以后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教育并不是父母的一句“你必须这样做”就能成功的,而是用榜样去征服孩子,让他愿意被你管教。
你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就要比孩子更多一步的严格自己,才能有更多的能力去要求孩子。
甘愿做“盲人”,不愿去相信孩子
@网友烟雨平生说:
高考前夜,她被妹妹泼了一身的开水,额头上、脸上、手上,都受了不同程度的烫伤。
因为要高考,她拿了点烫伤药和消炎药就回家了。
回家的路上爸爸质问她:半夜三更,你惹她做什么?
被烫伤的痛,加上高考的焦虑,让她情绪崩溃,她低吼:
我睡得好好的,她就拿开水泼我,怎么成了我惹她了?
爸爸说:你没惹她,妹妹怎么可能这样,我看你是不想考试找的借口,还诬赖妹妹。
她当时就反驳:那是开水,是会烫死人的,为什么你总是偏向她?
爸爸却这样说:绝对是你做了什么惹到她了,不然怎么可能对你这样,你该反省自己。
她当时还想反驳,爸爸却说:我是你爸,说什么你都得听着,别给我找理由。
许多父母总是不由自主做了“盲”人,他们看不到孩子的内心,总用自己的思维去批判孩子的好坏。
不管孩子做错事,还是没做错,父母都会用怀疑的态度去揣测,用高压的方式去处理,强行给孩子一种“你明明有错,还不承认”的感受。
狄更斯曾说:
永远不要打破四样东西——信任、关系、诺言和心。
如果父母打破了“信任”的这道开关,会让孩子失去自我。
心理学上说: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来建立他的真实感受。
父母的不信任,对孩子来说就是浓浓的“否定”,它不仅打破了孩子的“自我”,还让孩子找不到价值感,于是孩子就在寻找自我和反抗父母之间挣扎。
人类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被相信。
父母对孩子信任度的大小,决定了孩子能力的大小,相信孩子的内在力量,能给孩子传递爱和潜力,让孩子一生都自信。
孩子需要父母时,他不在身边
网友@球墨型轻型洋航北上说:初中开始被人霸凌,妈妈一次也没为我撑过腰。
从初中开始,她在学校就被霸凌:
她被同学逼着交出自己的零花钱;
偷偷撕掉她的作业本,告诉老师她没有交作业;
偷她的纸和卫生巾,让她在姨妈期间弄脏裤子,然后偷偷拍照发到贴吧上让大家嘲笑她。
那时候妈妈一个月才回来一次。
这些事,她在电话里和妈妈说过无数次,每次都会被骂一顿,说她不好好学习。
有一次,她不小心撞到班上的一个小痞子,结果就被他打了一顿,她带着一脸的伤回家。
那天刚好妈妈回家,她哭着讲这些时,得到的是羞辱的话:
你读的是什么书,你不去惹别人会被打?你这样读书能有什么前途?
那时,她多么想让妈妈给她撑一下腰,但是她失望了。
她说:“我只是一个受伤想要鼓励的小女孩啊,为什么妈妈看不到?”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伤害,不是吼了他,骂了他,而是他最需要父母时,父母却没在他身边给他力量。
当父母忽视孩子的需要时,总会在孩子脆弱的时候连拥抱都吝啬给一个。
没有父母撑腰的孩子,更容易成为问题孩子。
就像这位女孩:
因为怕被欺负,她不敢去学校,被学校和妈妈的双重夹击,她得了抑郁症,要依靠药物才能正常。
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会对父母有依恋感,都需要从父母身上获取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就是父母的关注、回应、陪伴和支持。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始终没给孩子精神支柱,等同于让孩子精神死亡。
心理学上的研究说明,孩子从出生到3岁这段时间,是与父母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关键期。
一旦确立,孩子会表现出积极快乐、活泼好动、乐于尝试的性格。
反之,孩子则会表现出冷漠、易怒,形成孤僻性格。
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它能让孩子有安全感。
如果给不了孩子陪伴,至少你要告诉他“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永远是你的后盾”。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中说:
“心理健康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是亲子关系的紧密关系。”
养孩子的初心是希望他快乐成长,养孩子的终极愿望,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创造的一片天地。
温暖的爱意、流动的情感是让孩子与父母连心的桥梁。
我们要给孩子需要的爱,关注孩子的情感,而不是孩子做的事情符合不符合标准;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自己有没有去破坏原则,而不是孩子有没有做到;
任何时候,都该擦亮眼睛去相信孩子;永远站在他身后给他力量。
不论孩子多大,都始终将父母当作是出路和幸福,请千万别用你的“手”把孩子推开。
文章来源简介:萨提亚育儿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