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老师好
【百日文学】文学常识——你知道什么是历法吗?古代人是怎样计算日子的?
2019-10-18 12:00
来源:郑州中考指南
作者:
【百日文学】文学常识专场
小有:“还有7天就是霜降了,到时候可以看到美丽的霜花啦。”小无:“Nonono!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天气渐冷。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意味着即将进入冬天。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越来越频繁。”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是我们伟大的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套指导农业生产专用的补充历法。历法和咱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谓是相亲相爱啊。而且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你知道什么是历法吗?
说到这,是不是有一点好奇,历法是啥呢?
文学常识——历法
历法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普遍存在的对历法的四种称呼:公历、阴历、阳历、农历。
是不是有一点点小熟悉?
那挂在墙上一天撕下一张的日历,或是印着漂亮图画的月历,还有摆在桌子上的台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看起来是那样的普通、平凡。我们能很轻松得知道今天是10月17日。
年、月、日是历法的三大要素。历法中的年、月、日,在理论上应当近似等于天然的时间单位——回归年、朔望月、真太阳日,称为历日、历月、历年。为什么只能是“近似等于”呢?原因很简单,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日的整倍数,一个回归年也不是朔望月的整倍数。但如果把完整的一日分属在相连的两个月或相连的两年里,我们又会觉得别扭,所以历法中的一年、一个月都必须包含整数的“日”。为了生活的便利,学术、理论必须往后站,没办法,只能近似了!
那在没有历法的时代,人们是怎样计算日子的呢?
如果一个人要出门,需要多少天才能到?怎么办?
古人就想出了一种“结绳记日”的办法。一个人出门的时候,就在腰里系了一根绳子。在路上走一天打一个结,到了目的地一数就知道是多少天。往家走时,走一天就解一个结。结解完了,家也就到了。
如果两个人约好5天以后见面,要怎么办呢?
这两个人就会在一片小木片或竹片上刻上5个道道,然后剖开,每人各拿一半。每过一天,两个人都削去一道。当木片或竹片的刻道削完了,也就到了约会的时间了。这叫做“刻木相会”。
如果要记录较长的日期,怎么办?
同样也有办法,比如,解放前西南地区的苗族,每当月圆1次,就往竹筒里扔1颗小石子。扔够了12颗小石子,便换一颗大石头子儿,这就表示到了1年。
最后呢,就告诉大家一些你们不知道的冷知识!
农历到底是什么?咱们都知道历法有阴历阳历之称。心急的你肯定抢着回答:我知道农历就是阴历!哈哈,我来告诉你,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它是第三种,叫“阴阳历”。
现在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
农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所以我国的传统历法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历。现被叫做“农历”。
农历是阴阳合历,指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
为了协调阳历年与阴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产生了阴阳历,即农历。方法是在历法中加入二十四节气以及“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农历闰年多一个闰月,因此一年平均有383天21小时32分,而农历平年平均有354天8小时44分。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既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置闰法”,每19年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一年383天21小时32分,称为闰年。
你明白什么是历法了吗?
文学常识的积累,是语文学习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学常识在语文课标中的比例也在逐渐提升。
一方面增加文学常识,可以拓展知识面,丰富文化底蕴与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还可以扫清阅读人文类书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提升对文学的兴趣,潜移默化中就提高了文学素养和语文成绩。
每天进步一点点,让成长看得见,同学们要继续加油哦!
· #新东方好老师# ·
了解课程、预约活动或者有任何问题可以点击下方图片咨询新东方老师哦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371-60277776。
新东方老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