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老师好
【百日文学】文学常识——为啥古代的孩子大都不用进”学堂”?
2019-10-14 10:23
来源:郑州中考指南
作者:点我关注☛
百日文学
文学常识专场
学校在古时候的各朝各代都叫什么名字?
为啥古代的孩子大部分都不用进“学堂”呢,
今天就来揭秘啦~~
古代的学校叫什么?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古代学校的设立情况及教学对象。我国的学校究竟出现于何时?历来的看法并不一致。
我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什么时候?
文字记载显示,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把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称为【校】。但是,迄今所知有文物佐证的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商代,因为殷墟甲骨文里记载了殷商学校的名称,如“庠”“序”“学”“瞽宗”等。从文献记载来看,大约“庠”“序”属于教育平民子弟的乡学,“学”则属于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学,而“瞽宗”则可能是学习祭礼的学校。到了周代,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国学是中央设立的学校,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大学以诗、书、礼、乐为重点,小学则以书、数为重点。实施教育的目的,如《礼记·大学》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培养道德高尚、热爱入民、对人民有益的人。
商周两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由国家来管理的,即古书中所说的“学在官府”。只有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才能入学受教育。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一些知识分子聚众讲学,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私学产生了。最早的私学创立者是孔子,他的儒学注重诗、书、礼、乐,同时重视言、德、政、文等才能的培养。
孔子以后,官学和私学并重,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双轨制。到了战国时代,官学和私学都有了相当的规模,教育管理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制度。如齐宣王在都城设立的“稷下学宫”,当时就读的文学游说之士达数千人。为了管理和组织他们的学术活动,在学宫设有“祭酒”等领导人员。荀子当时就曾担任这个学宫的祭酒。所谓“祭酒",是古代“食必祭先,酒必敬长”的意思,后用为官名,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
汉代的太学,始于汉武帝时。史载,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武帝下令兴太学千京师,以“五经博士”为教官,为博士配弟子(即后来的太学生)50人。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千战乱不断,太学时兴时废,官学教育有所削弱。晋武帝千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只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则成为六品以下官员子弟的学校。北齐时,改国子学为“国子寺”,设博士、助教等训教国子。南朝的宋文帝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相当于大学下属的四个科系。
隋唐一统天下,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隋文帝为了振兴学校教育,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隋炀帝时又改国子寺为“国子监",相当于后来的教育部。
唐代的学校教育体系完备,在入学分科考试等方面,都有严格的制度。各学分科都按其学习内容规定修业年限,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旬试、岁试及毕业考试,不及格必须重学,三次不及格者,延长学习期限九年;仍不及格,则勒令退学。
在校学生享受供膳,但要向老师行“束"之礼。所谓“束",就是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敬奉的礼物。这种礼仪,据说孔子时代已经实行,但到唐代才做了明文规定。国子学和太学,每人送绢三匹;四门学二匹;其他学一匹。绢之外还有酒肉,数量不定。送礼时还要举行一定的缴纳仪式,目的是密切师生关系。
特别应当提到的是,唐代六学之中有不少外国留学生就读,如新罗、百济、高丽、日本等国,其中以日本学生最多。有的日本学生,成绩卓著,对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起了巨大作用。
因此,大多数普通人家的孩子就没有了去“学堂”的烦恼。文学常识的积累,是语文学习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学常识在语文课标中的比例也在逐渐提升。
一方面增加文学常识,可以拓展知识面,丰富文化底蕴与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还可以扫清阅读人文类书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提升对文学的兴趣,潜移默化中就提高了文学素养和语文成绩。
每天进步一点点,让成长看得见,同学们要继续加油哦!
· #小福利# ·
关注“郑州中考指南”公众号,
后台回复关键字“骆驼祥子”
获取《骆驼祥子小说影响及评论》
· #新东方好老师#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老师
了解课程、预约活动或者有任何问题可以点击下方图片咨询新东方老师哦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371-60277776。
新东方老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