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升学
“她还是个孩子,怎么可能抑郁?” 妈妈给女儿停药换成维生素上热搜,背后真相竟是……
2023-03-10 11:52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作者:
“孩子不想去上学,就是小题大做!”
“成绩直线下滑,就是不够努力!”
“你还这么小,能有什么烦心事?”
父母的这些“鸡娃”语录时常脱口而出,却忘了孩子也会因此中伤。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过脆弱,年纪轻轻就一副满脸愁容的样子。
可不被父母理解的背后,他们早已失去了笑容,内心尽是忧伤。
你还记得前几天的一条微博热搜吗?
“妈妈给女儿停掉抗抑郁药换成维生素”,让人看完一阵痛心。
事件中的女孩小升初时,因为还没适应中学生活,以致成绩滑坡,便向父母提出“不想上学,想去看病”的诉求。
可妈妈却觉得她在小题大做,厌学就是“作”出来的,对此不以为然。
等女孩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时,她已经有明显的“自杀倾向”。
问及原因,老师才得知她从小就被家人要求每天练习钢琴,而父母是名校毕业,对她的成绩尤为重视。
这才有了就诊后,妈妈令人愤怒的举动。
想起著名哲学教授刘擎在接受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
“中国10%的孩子有抑郁症,疯狂内卷是要付出代价的,身心健康比读名校更重要。”
不少父母会觉得“内卷”从小抓起,孩子就会有更好的人生,却忽视了:
任何超出孩子认知的“竞争”,正在瓦解他们的心理防线。
那些无力再承受的高期待,也会让孩子不知所措走向抑郁。
作为父母,该如何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这4个养育孩子的真相,你越早知道越好。
孩子抑郁的背后,都有一个“生病”的家庭
网上看到过有一位心理医生分享了接诊两位患者的案例,深有感触。
一位患者是刚满16岁的女孩,正值青春年华,经历却让人惋惜:
父母离异,独身在外地上学,曾遭人侵犯以致怀孕打胎。
当她只身前往医院接受就诊时,医生给她安排了心理治疗。
遗憾的是,后来通知她来医院就诊,却联系不上了。
或许,是她孤立无援时无人在意的处境,让她很难再信任他人;亦或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让她变得敏感脆弱。
我们不得而知孩子独自面对伤痛时,内心是如何煎熬。
还有另一种情况,不能给孩子情感支持的父母,更容易让孩子陷入抑郁状态。
第二个案例中的女孩,相比第一个家庭优渥得多。
她出生在高知家庭,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也因此常在外人面前“晒”孩子的优秀。
可这种欢喜在她升入重点中学后,就消失了。
女孩身边有了更多“佼佼者”,她不再出众,很难适应,而她的父母也不能接受女儿变得平庸。
所以面对心理医生时,女孩说出了让人心疼的话:
“我要么很出色,要么我就去死。”
看完这两个故事,会有人为这些“生病”的孩子感到可惜,也有更多人开始意识到:
父母的陪伴至关重要,温暖有爱的画面才会支撑孩子成长。
于一个家庭而言,孩子抑郁了就像得了一场病,父母应该多加关怀,而不是选择漠视。
别让“病态”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失望,多一分包容理解,他们才会找回快乐。
“她在向你求救,你却只关注她的成绩”
“没人觉得我病了,他们只是觉得我想太多了。”
这是侄女妍妍在接受心理治疗时说的一句话,也是孩子面对心理问题时的一种困顿。
她常年跟着表姐生活,接受的教育就是,“我是你妈,你都得听我的”。
妍妍不能有自己的爱好,交朋友得先让表姐“考察”,小姑娘喜欢的发夹和裙子,只有考试成绩靠前才能拥有。
她不是没有反抗,但都在表姐的强势下选择妥协。
后来,她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考试也发挥失常,表姐就说她“不用心”,用各种辅导班占据了妍妍的假期。
直到一天妍妍在课堂昏倒后,这种“控制”带来的问题才得以暴露。
医生告诉表姐:“孩子有轻度的抑郁症,需要进行治疗。”
表姐却还不愿相信:“她还是个孩子,怎么可能抑郁?”
似乎,父母总是很难接受孩子“生病”的事实,只想看到满分的试卷,排名靠前的成绩单。
而表姐的反应,也是部分父母的缩影:
孩子成绩突出时,“给一颗糖”;成绩落后时,“甩一巴掌”。
可笑又真实。
李玫瑾教授曾说:
“孩子的感受,很多时候都是父母的态度决定的。”
青春期的孩子,任何不被家长理解的叛逆与转变,都是渴求得到关注的信号。
我们原本有很多机会帮助孩子走出抑郁,只不过是漠视和无知让他们失望。
能够为孩子的优秀自豪,也能在他们失败时鼓励,才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智慧。
打破对创伤的沉默,是改变的第一步
之前看到过这样一组数据:
80%的抑郁症起始于青春期,到2020年为止,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重度抑郁为7.4%。
可见,抑郁症一直潜伏在青少年的人群中。
如何面对“生病了”的现实,之后又该如何改变,已然成了父母和孩子共同面对的挑战。
以前不时听到有父母说,孩子患上抑郁症感到天都塌了,只能避而不谈,在家中保持表面的平静。
可这样做真的正确吗?必然不是。
童年的创伤,会伴随孩子一生。
家长应该做的,是打破这种创伤的沉默,用“说”出来的爱予以孩子支持。
1.沟通多鼓励,少训斥
有一种现象就是:
父母本想给孩子分析某件事的对错,沟通到最后就成了单向训斥。
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常以过来人的经验管教孩子,却忽略了两代人所处环境不同导致的观念差。
因此,少用经验主义训斥孩子,多以实用主义鼓励孩子,更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
2.教育多讲情,少讲理
“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
这一点在亲子教育中尤为重要。
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并不能以成熟的三观去理解父母的想法,但他们却对情绪化的表达颇为敏感。
在教育孩子时,把“你就该这么做”换成“你觉得爸爸/妈妈该怎么做呢”,其实也是让孩子从反抗到接受的过程。
3.说教要适度,少灌输
孩子陷入负面情绪时,本就处在低能量的状态。
这时父母过多的说教,不仅会让孩子更加焦虑紧张,还会让他们的内心更加封闭,不愿表达。
在面对抑郁的孩子时,只需要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而父母也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沟通才能真正缓解抑郁带来的痛苦。
让孩子远离抑郁,父母的教养态度是关键
犯罪心理学专家向静说过:
“抑郁症患者实际上大多是人际关系中的好人,大多都是心地非常善良的孩子。”
确实如此,从患上抑郁症的孩子身上,我们总能看到一种“讨好他人”的特质,可他们的声音却往往被身边人忽视。
先讲一个真实故事。
有位美国巡警,在职业生涯中,曾救下过200多人,只有两个人在接受他的劝说后依然自杀。
在某次例行工作时,他看到有一位年轻人,正站在大桥上准备结束生命。
凭借职业素养,他没有采取强硬的救人措施,而是用一个半小时,倾听对方的讲述。
那次,年轻人放弃了轻声的念头。
再次遇到巡警时,他问年轻人:“是什么让你回来?”
对方回答说:“因为你听了。”
是啊,在不堪的时候,有人愿意倾听自己的声音,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而这样的场景,如果能够还原到治疗抑郁症孩子的处境,同样适用。
毕竟,青春期的孩子陷入抑郁状态,“缺爱”和“不被理解”是主要因素。
在他们“生病”时,眼中无光;
但父母手心的温暖,是抚平他们内心创伤的良药。
为人父母,不要在孩子需要你时选择逃避。
用陪伴和关怀驱散他们的心理阴霾,才是最好的教养态度。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网友的一句回答让人破防:
“我的抑郁就是因为家长,还被他们当玩笑一样说。”
没有孩子愿意在孤立无援的处境黯然神伤,只是父母漫不经心的态度,伤了孩子的心。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没考好,情绪很低落,想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丝安慰,希望你不要用“玻璃心”去标榜他。
而是给他一个拥抱,告诉孩子:
“你很棒,我会一直站在你身后!”
如此,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与天下父母共勉!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