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升学
当余华成为「脱口秀新星」……
2022-04-11 14:58
来源:新东方
作者:
有人说,余华的文字里总是有一种不动声色的残忍。而他本人却表示:“一想到他们读到这儿会哭,我就想笑。”作品之外的余华,凭借他独有的真实与幽默,成为了中国作家中的一股泥石流。
01、一不小心就成了脱口秀新星
「法国作家和中国作家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如果你是个文学 大师,被问到这个问题时,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反正如果是我,大概率会绞尽脑汁从两国文化、生活方式的异同来全方位分析,恨不得发表一篇论文以彰显——我是个文化人。
然而,真正的文学 大师余华却语出惊人,回答说:
「最大的区别就是法国作家用法语写作,中国作家用中文写作。」
这……虽然差点意思,但也不能说不对,而且还颇有点四两拨千斤的意味。
余华能有什么坏心眼呢?
只是喜欢直抒胸臆罢了。
这当然不是余华第一次在公众面前沦为「笑料」。
有人打听《活着》的版税收入,
余华说:「我靠《活着》活着」。
有人问他,满分10分的话,给《活着》打几分?
他回答:「9.4吧,那0.6扣在哪?问豆瓣去吧」。
去年他上《朗读者》,多有文化深度的一档栏目啊,余华和主持人聊阑尾聊得绘声绘色。
他说,小时候自己和哥哥因为不想上学,就耍赖说肚子疼。
谁成想当外科医生的父亲是个实干派,直接就把两人的阑尾给割了。
于是乎,余华一家人的阑尾都是没有了的。
幽默永远是最后的赢家。
当阑尾出场,瞬间所有话题就都「后宫粉黛无颜色」。
而余华与阑尾的渊源,这还不算完。
1994年,余华创作了一篇短篇小说,名字就叫《阑尾》。
故事由第一人称「我」展开,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两兄弟的父亲是一个外科大夫,经常做阑尾手术。他还给两兄弟讲了一个英国男人自己给自己割阑尾的故事。
于是,「父亲给自己做手术」的念头便深深植根于两兄弟。
后来,竟终于给他们逮到机会——父亲在家时得了阑尾炎。
两兄弟没有按照父亲的指示去叫医生,而是让父亲自己给自己做。
最后,父亲因为二人的拖延耽误了病情,从此再也不能做手术了。
结尾余华还不忘点题。
父亲对妻子说:
「你给我生了两个儿子,其实是生了两条阑尾,平日里一点用都没有,到了紧要关头害得我差点丢了命。」
余华的幽默特质,早在那时就初显端倪。
只是直到2021年的末尾,才终于被看到。
02、从牙医到作家,主要是为了闲晃
余华说自己「认识的汉字不多」,所以《活着》只有12万字。
这话可能是真的。
他说自己当作家就是为了能睡懒觉和不上班。
也不假。
余华出生于医生之家,父亲是外科医生,母亲是护士长,家就住在离医院不远的地方。
恢复高考以后,17岁余华报考,落榜,第二年再考,再次落榜。
一个还不到20岁的人,读不了书,该做些什么呢?
父母于是动用自己的关系,安排余华去做了一名牙医。
就我们现在来看的暴利行业,对余华来说却是个苦差事。
每天他要面对的是口腔、舌头、口水……算不上是什么舒适的体验。
工作本身也没有什么创造性,只是无意义的重复,日复一日的经验,只能让人成为熟练的拔牙工人罢了。
而与之相对的,县文化馆里的人似乎格外自在的样子,每天就在街上溜达,好像什么也不用做似的。
当了5年牙医,拔了大约1万颗牙齿后,余华受够了,「我一天拔8个小时的牙,你们在大街上东逛逛西晃晃」。
打不过就加入,余华琢磨着弃医从文。
很快,他凭借着天赋和努力,进了文化馆,还因此写出了「躺平文学」的上乘之作——
「第一天上班时,特意晚到了半小时,发现我是第一个到的,我就知道,我来对地方了。」
细看他的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还有近几年新出的《文城》,个个都书写的是时代洪流下的小人物,通常都有着悲惨的、跌宕起伏的命运。
图|《活着》剧照
有人说,很难想象一个能写出无穷悲惨命运的作家,私下里竟然如此幽默。
我却觉得,两者是相得益彰的。
作家的写作,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消耗自我。创作过程中如果不投入足够多的心力和感情,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也因此,才会有很多人将作品戏称为「我的孩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与自己的作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尤其是在作品题材过于厚重的情况下,是会承接不住的。
而个人的轻巧与幽默,恰恰可以帮助余华与作品保持距离,这也让他的创作更加不受限。
余华不一样的地方,正在于他的这份漫不经心。
03、反矫情达人,非他莫属
余华到鲁迅文学院进修期间,和莫言住一个宿舍。
他评价余华说:「他说话期期艾艾,双目长放精光,不会顺人情说好话,尤其不会崇拜‘名流’。」
可以,这很余华。
文字简练是因为没文化;当作家是为了偷懒。
亲手把每一个试图扣在自己头上的高帽子摘下来的余华,可谓是当代反矫情大师。
前面已经提到,余华童年时生活在医院附近。
也因此,他很早就对血和死亡习以为常。
当你习惯于看见浑身是血的医生父亲从手术室走出,当你不得不伴着太平间的哭声入睡时,一个人自然很难再对其他事情感到大惊小怪。
他甚至给自己开发了新的乐趣,在炎热的夏天跑去太平间睡午觉,因为——「那个地方特别凉快」。
对死亡都司空见惯的人,当然是做作不起来的。
这就是余华的魅力所在。
作品苦大仇深,本人憨态可掬的作家,不止余华一个。
他让人过目不忘,全都因为真实。
由著名导演贾樟柯执导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受访者有很多文学 大家,氛围也是比较严肃的。
一到余华,瞬间好笑起来。
连导演本人也说,余华就像个脱口秀明星。
有人说,他凭一己之力让这部纪录片好看了起来。
可能是只有他的言语间处处在表露,我是个「人」。
在其他作家还在探讨写作对自己而言的意义时,余华用满是戏谑的语气聊退稿。
提到改稿,也一点不苦大仇深,声称「只要能发表,我可以从头光明到尾」。
看着眉飞色舞的样子,简直像个「小市民」。
当然,「小市民」也有细腻敏感甚至诗意的一面。
他讲自己收到别人的书信,小心翼翼打开,生怕折碎了,错过了对方的心意。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部纪录片的题目其实源起余华。
在采访中,他说,自己当年在海中游泳,希望可以游出浑浊的黄色海水范围,一直游到蓝色海水当中的故事。
导演贾樟柯当即就表示,想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当作片名,余华也欣然答应了。
幽默,但不浅薄。
也无外乎余华快速打入脱口秀界,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了。
部分参考资料:余华,够了,南风窗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