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升学
孩子有这三种表现,暗示你控制得太多了
2023-03-15 15:18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作者:
前几天看到一个话题:父母掌控欲强对孩子影响有多大?很多网友被戳中了“痛 点”,讲述自己被父母控制的经历:“偷看日记、翻柜子,是基本操作,和朋友出去玩也要跟着,还口口声声说为了我好。”
“我妈连我穿什么都要控制我,她觉得不好看的,直接说难看死了,她觉得好看的,非要给我买,根本不在乎我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27岁的大男人,出个门依然被父母问个底朝天,选择恋爱对象也由不得自己,觉得自己真的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了。”
老话讲:“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反映出为人父母的普遍心理。
家长总是放不下那颗担忧的心,从孩子的衣食住行到成长路上大大小小的问题,都忍不住插手,为孩子安排好一切,乃至替他们做选择、做决定。
如果家长没把握好这个度,不懂得随着孩子的成长调整教育方式,就容易越界,把爱变成了控制,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
“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如果孩子出现下面这三种表现,暗示家长可能走入了控制的误区,需要引起重视,及时转变——
依赖性强、没有主见
有一类“直升机式”父母,他们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世界上空,监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提供保护和帮助,时刻准备着挺身而出。
生活上,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怕孩子烫着、碰着;
学习上,帮孩子收拾书包、整理书桌、记录作业;
孩子遇到困难,马上去帮他解决,生怕孩子吃苦、受委屈······
这样的过度包办,本质上就是一种控制,对孩子自身的能力缺乏信心。
伦敦大学的科学家发表在《积极心理学期刊》的一项研究中发现:
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关联,家长控制欲过强,长大后独立性较差,依赖性较强,幸福指数较低。
被控制的孩子,缺少独立做事、自我管理的机会,只知道听话和服从;
做一件事如果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又会被批评:
“让你听我的吧!”
“没我你就是不行。”
久而久之,孩子各项能力得不到锻炼,在父母的否定中越来越不自信,遇到事情喜欢退缩、依赖父母。
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安排,让孩子基本不需要思考,也不用做选择做决定,导致孩子缺乏决策能力,没有主见。
曾看过一则新闻:一位30多岁男子开车撞飞一位外卖小哥后,第一反应不是报警解决问题,而是靠在妈妈怀里大哭:
“让警察别抓我,我不是故意的。”
生理上虽然成年,心理上依旧是巨婴,这是教育的失败。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你为孩子横刀立马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成了受害者。你传达给他的信息是:你不行,你不够强大,你自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介入来替你处理。
孩子从出生开始,逐渐脱离父母的怀抱,走向独立,是成长的需求和规律。
家长只有满足孩子独立的需求,他才能成长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
随着孩子长大,给他独立做事、做选择的机会,教会他做事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而不是代替他做。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锻炼各方面能力,独立做成一件又一件的事,内心越来越有力量。
缺乏责任感
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不在少数:
一些孩子到学校忘记带课本,会责怪父母没提醒他、没帮他整理好;
工作不顺,自己不努力,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会埋怨家长当初给自己做的决定不正确。
控制欲强的父母,为孩子包办太多,不允许孩子自己做决定,也就意味着把本该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
如果孩子缺少独立做事、做选择的机会,就学不会为自己的行为和决定负责,遇到事情不敢承担责任,习惯把责任推卸给别人。
缺乏责任感,也不利于孩子走向自律。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
只有当孩子拥有一定自由的空间,可以自主选择和执行时,才有机会培养起责任感。
因此,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上,父母应该给孩子适度的自由空间,让他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鼓励他自己做选择,并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
固执、敏感,情绪管理能力差
韩国一档综艺节目中,一位妈妈把控制孩子做到了极致。
她要求:
“女儿全部社交软件的ID和密码,必须让自己知道”
“女儿朋友的电话,以及朋友妈妈的电话,自己必须知道”
“如果女儿不在家,妈妈每天会打50通电话,询问女儿在哪,有没有化妆,和谁在一起”
即便女儿在家,妈妈也不放心,会趁女儿睡觉时进入她房间翻看手机,白天会随时抢走女儿手机,周末更是把女儿关在家里不准出去。
正处在青春期的女孩,原本是亟需个人空间和隐私的年龄,却被妈妈24小时方方面面监视着。
妈妈无孔不入的控制,让女孩不堪忍受,整日生活在挣脱束缚的压力下。
家长以为自己事无巨细的关心,面面俱到的安排,是为孩子好,其实孩子感受到的,却是沉重的负担,像被一副枷锁禁锢。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必不可少的心理需求之一就是自主感:感觉自己可以决定一些事情。
而生活在家长严格地管控下,孩子的自主权被剥夺,内心非常压抑,积攒了许多愤怒的情绪。
随着孩子的成长,对自主权和自由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孩子容易出现叛逆、对抗父母的行为,亲子关系剑拔弩张。
为了反抗父母的控制,争取权利,孩子还会形成固执的性格,不论自己是对是错,不愿意妥协,听从别人的建议。
他们通常情绪管理能力差,习惯用发脾气、生气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因为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好好说话、表达自己的意愿,总是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和允许。
这些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当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能被父母倾听、尊重,他会感觉自己被接纳,自我价值感更高,内心想法与外在表现和谐统一,能够身心舒展地成长,不会形成拧巴、矛盾的性格。
这样的孩子,通常更擅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会动不动就因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情商高。
因此,家长在养育孩子过程中,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多和他沟通,在非原则性的事情上,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
即便孩子做出的选择没那么好,他能从中产生思考和收获,积累宝贵的经验。
这是孩子成长必经的过程。
能够自己做主的人生,才是孩子最想要的
文章的最后,分享一则视频:
六岁的女孩被妈妈规划未来要成为世界冠军,每天严格按照妈妈设置的时间表来训练、学习,表现不如意时,得到的只有指责与否定。
妈妈的严厉和压迫感,孩子无助和痛苦的眼泪,让我们不禁对这样的教育打出一个问号。
许多家长以爱之名,控制着孩子的各项选择和发展路径,想为孩子打造一个“完美人生”,却没有看见孩子当下的感受和需求。
很多孩子,在通往父母所设定的目标的半路上,就因为高压、高期待、自我价值感的缺失,而患上心理疾病。
还有的孩子,为了争取人生的选择权,走上了反抗父母、逃离家庭的道路。
控制欲强的家长,根源往往在于自身缺乏安全感,内心充满恐惧,于是对孩子抱有强烈的期待,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种执念让他们极度焦虑。
因此,家长克服控制欲的关键,在于从自身下功夫,放平心态,通过实际行动解决问题,努力提升自己、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很喜欢《奇葩说》某期节目中,黄执中说的一句话:
“什么是完美人生?那就是在人生的时时刻刻,尽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选择权。”
为人父母,真的爱孩子、为孩子好,就应当尊重孩子真正的需求和选择,把握好亲子之间的界限,引导孩子走向独立、自我管理,活出属于他自己的人生!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 qzlgzs)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