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了《热辣滚烫》这3个细节,我才发现,孩子动不动就躺平的病根原来是这样……
“头不梳、脸不洗、身形臃肿、行为懒散.......早上太阳都射眼睛了,终于看到人起来了,结果醒是醒了,好像也不知道该干什么。”这是春节档热门电影《热辣滚烫》中的乐莹,也是才过去的寒假里,很多孩子的真实生活状态。原以为电影会夸张一点,但乐莹这种“无动于衷”的懒散,感觉很平常啊,这不就是自家孩子吗!都说父母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乐莹父母也够包容、够爱她,怎么还成这样呢?对于乐莹的“躺平”,电影铺垫不多,但从这3个细节,我们可以分析出乐莹躺平的真实原因。从中,也能对现在动不动就“摆烂”的孩子们多些理解。同时,获得一些帮助他们走出“躺平”的真正方法。
躺平、摆烂,是孩子们请的“病假”
电影《热辣滚烫》中有3个细节,揭示了乐莹的成长经历:一是,乐莹妈妈接受采访时说,他和乐莹爸爸早年忙生意,忽视了孩子的教育。这里告诉我们,乐莹的童年缺少父母陪伴,她和妹妹乐丹应该是跟着姥姥长大。父母对她的爱,并不是一直如此,而是带“补偿”性的。二是,电影中,乐莹妹妹乐丹婚内出轨生子,被扫地出门,回了娘家,却对乐莹各种瞧不上。恶语相向不说,还要求过户姥姥留给乐莹的房子为自己女儿上学,并动手打乐莹。面对姐妹俩的撕打,妈妈在一旁手足无措。从这个细节,我们发现,乐丹即便自己过得不好,甚至有求于乐莹,但在“失败”的乐莹面前,也优越感十足。在这个家庭里,妹妹欺负姐姐,是常态,父母根本没办法。乐莹的父母和姥姥在姐妹俩的教育上,只有爱没有“力量”;乐莹和乐丹存在一种“竞争”关系,乐莹一直是很“弱”的一方。姥姥去世后,没有把房子留给乐莹父母或妹妹,而是留给了乐莹(估计那时乐丹已经结婚有房,而乐莹在家无业)。虽然姥姥是“好心”,但也从侧面印证:乐莹是家里最“弱”的那一个(因为,弱才需要特别照顾)。三是,乐莹和闺蜜莉莉都属于胖胖的体型,在聊天时,闺蜜透露,她和乐莹从小就受班里人欺负。这说明,乐莹很可能从小就胖,并因此受到过欺凌,才和有同样遭遇的莉莉,成了好朋友。她曾经为获得喜爱、获得肯定努力过,但从来没获得正向反馈,反而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习得性无助。说的是,如果一个人怎么努力都是失败,他就会彻底放弃努力。乐莹在家庭、在学校、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总是“输”,让她潜移默化地认同“自己就是很弱、很差”这个“事实”(也为后面她为什么那么需要“赢”铺垫)。身边的人给不了乐莹有力的支持,乐莹自己又没能力爬出来,她才陷入了一种弥漫性的、稳定的、负面的认知行为模式。生活中,很多“躺平”、“摆烂”的孩子,不见得是乐莹一样的成长经历,但你会发现,他们大都有着同样的成长底色——“无助”。家庭支持不够、总处于弱势地位、总得不到正向反馈......总被“权力”压制,被灌输要服从才是懂事,才能获得喜爱;道理听着都对,但传达的全是“否定”,加深对自我的怀疑;无数事实证明,自己真的做什么都“不成”......当孩子总收到这样的负面反馈,内在动力没了,才会把心里的“病”,表现在躯体上。我们只有看到问题的来处,才不会轻易下定义说:“至于吗?”“你就是懒。”“你根本没用功!”才能理解“躺平”、“摆烂”,只不过是他们为自己请的“病假”。
叛逆、讨好,是孩子们抓错了“药”
孩子生了“只想躺平”的病后,也做出过很多次“努力”,只是这些努力,不被看见,还常常被认为“可笑”。央视家庭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中,有个孩子叫家明。他16岁,本该上高中,却辍学了。因为,他想去做流浪歌手、画家、背包客。俩人都是从普通人家的孩子,奋斗到今天,才有了稳定的生活。他们特别不理解家明的想法,把家明的“叛逆”归结为“沉迷网络”、“学坏了”。不顾孩子“崩溃”、“自残”,宁可“反目成仇”,也要逼他去上学。仿佛,家明要是真敢去做什么“流浪歌手”,他这辈子、连带他这个人,都“完蛋了”、“坏透了”。乐莹在经历渣男出轨、闺蜜背叛,姐姐大打出手后,终于搬出去住了,还自己找了工作。但紧跟“独立”走向的,也不是大家期盼的“华丽转身”,而是一次接一次的“忍让”、“讨好”:好不容易谈了场恋爱,却连自己喜欢吃什么都不敢说,在对方否认恋情时,不发一言;甚至明知被表妹欺骗,还配合演完“晕倒”戏码,转头没有发脾气,而是跳了楼。不是要“独立”吗,不是说“觉醒”吗?怎么还这么幼稚、这么窝囊呢!乐莹虽然还是不知道该干嘛,但她离了家,交了新朋友,她知道了“她想赢”。“我什么事都要听他们的,我永远都没有自己的想法。”成为画家、流浪歌手、背包客,从来不是他的目标,远离父母控制才是。他们“可笑”的行为、决定,在当时的“能量”下,已经是进步!当我们看到这一层,才能理解,他们不是没用,不是不懂事,更不是“无药可救”。
要真正好起来,需要做什么?
那真正对症的“药方”是什么呢?
《热辣滚烫》中,贾玲给了我们一个“掏心窝子”的答案:赢一次!1、“赢一次”,是帮孩子从“我不行”的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逆商》中说,“‘习得性无助’,本质上是一种做什么都没有用的想法,在心里反复内化,从而剥削了主体对事物的掌控感。”乐莹之所以那么渴望“赢”,就是想让自己从“我什么事都做不成”的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而她之所以获得改变,不只是“瘦身成功”,而是通过“拳击”,变得更有“力量”,获得了对身体、乃至生活的掌控感。同样的,我们想让孩子走出“躺平”,不是一个劲儿鼓励“你可以”,而是少打击、否定孩子,给孩子支持,让他有更多机会,去获得“赢”的体验。2、“赢一次”,是降低预期,从最能得到正反馈的小事做起《微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盖斯曾经是出了名的大懒虫(男版乐莹),为了把自己从“肥宅”中解救出来,他从2012年开始,给自己规定,每天做1个俯卧撑,写50个字。就是这样看似什么都实现不了的微小目标,让他轻松开始,收获无数次“赢”的体验。两年后,他竟意外拥有了梦想中的体格,写的文章是过去的4倍,读的书是过去的10倍,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我们如果真正想推动孩子,是要允许他们迈最小的步子。就像乐莹一样,她最开始练拳击,也只是“漫无目的”地开始。贾玲并没有把乐莹塑造成:瘦身成功后,“华丽变身”、“魅力四射”,干趴专业选手,“啪啪打脸”前男友的大女主。坚持打完比赛,并对前男友说出曾经不敢说出口的话,“我不喜欢吃牛蛙”、“看心情”。这里的“赢”,已经从以前的向外寻(讨好,别人不认同就觉得自己是loser),转变为了向内寻(我的感受很重要,我认为我赢了就好)!这也才是我们帮助孩子走出“外在评价”困扰,告别摆烂,获得“稳定自我”的真正路径。
“你善良也勇敢,你就是这世上最好的,难道你现在都没有发现吗?什么都不用改变,你只需要爱自己、爱自己,还有未来的自己要被珍惜!”因为,不用等到未来,就能由我们,把这些话,说与他们听,不是吗?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