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郑州新东方学校>课程推荐>正文

2016考研政治马原预测【郑州新东方】

2015-12-10 15:54

来源:

作者:

学霸养成工具箱
家庭教育 小学辅导 中考干货
高考干货 艺考专区 考研备考
雅思考试 托福考试 线上免费课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因此,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

①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为人类谋利的目的。

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 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 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三、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四、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五、矛盾☆☆☆

      1. 含义:矛盾即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彼此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造成事物的量变。第二,实现事物的质变。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六、度☆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的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七、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八、现象和本质☆☆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九、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十、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十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査,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十二、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十三、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作为真理,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真理的具体性: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十四、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十五、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要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再者,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十六、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十七、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十八、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十九、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第一,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物质和物质的表现

第二,物质运动服从客观的规律

第三,人的活动集中体现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进化系列和运动规律

第四,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第五,意识能动性的实现最终还受制于人的实践水平

 

二十、整体与部分☆

        整体与部分的存在是互为条件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整体制约着部分,没有整体就没有部分;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整体功能并不一定等于部分功能之和。


二十一、辩证法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战略构想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辩证法思想

第一,体现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思想;

第二,辩证法要求我们用整体,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第三,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四个全面”思想也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二十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

        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认识的过程。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重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根本特点,注重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全进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又是以坚持喝继承为前提的。


编辑推荐:考研政治冲刺班   2016考研


学霸养成工具箱
家庭教育 小学辅导 中考干货
高考干货 艺考专区 考研备考
雅思考试 托福考试 线上免费课

焦点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371-60277776。

  • 郑州新东方英语培训
  • 郑州新东方雅思培训
免费体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