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讯
遇到“书呆子”可咋办?超火的深度学习理念教你点石成金!
2020-05-18 10:34
来源:新东方师训讲堂
作者:师训君
我们常常听到一个词——“书呆子”,也遇见过一些明明很努力但成绩就是提不上去的学生。今天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这都是因为这些学生的学习缺乏“深度”。
你可能听过21世纪技能或者认知能力等概念,那么,深度学习理念是什么呢?它有什么不同呢?
深度学习理念由 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 (惠普基金会)资助的未来创新教育研究小组于2010年提出。
它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孩子发掘真实世界中的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对传统标准化课程的学习。
当孩子发现课堂外有一个真实世界的时候,深度学习才真正发生。学生不是孤立在学校和课堂中的,他们与周围的环境和世界相连。
深度学习强调在学习中形成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在21世纪技能的基础上加入了“自主性”,就是学习如何学习,通过整理、反思等步骤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学习。
我们用一个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来更具象地理解深度学习。
首先,最表面的学习就是掌握知识的层面,体现为记笔记、背书等纯应试的内容掌握。
其次,再深入一点,就是巩固层面,体现为考试、复习和接受反馈,也就是对已学的内容进行巩固,以加深记忆。
最后,是深度掌握的层面,包含总结、跟踪、概念归纳和联系等。到这一步就已经有深度学习的体现了,因为学生不仅学到了模块化的知识点,并且开始总结归纳,与其他的知识链接。
在此基础上,再深入就是深入到巩固层面,学生可以提出问题,自主研究,用自己的话讲解内容,并可以与同伴合作,在掌握的内容基础上通过批判性思维延伸出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四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学生就可以将学习从表面学习延伸到深度学习了。
可见,深度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还是在知识掌握扎实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与多学科链接并与真实世界建立关联。
在深度学习中,学生获得的技能要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就如同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无时无刻不面对新的问题和考验。
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应该是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所具备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能力不局限于编程、机器人等我们所谓的新技术,因为这些新技术在10年或者20年之后也会被其他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
深度学习理念中强调6种能力,分别是:
1、内容掌握能力这里的掌握不是记忆,而是如何将知识运用到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中去。
2、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过程中寻找不同的创新解决方法的能力。
3、合作能力学生与同伴合作,担当团队中不同的角色,解决冲突和管理项目的能力。
4、高效沟通能力主动聆听,清晰书写表达和具有感染力的演讲等多种方式的沟通能力。
5、自主能力学生通过反馈,掌握在课堂内外自主学习和管理的能力。
6、求知思维能力在学习中拥有归属感和动力,并不断学习的能力。
那么,通过什么方法来设计深度学习呢?
深度学习理念包括许多学习方法,例如项目制学习、混合学习、探究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等。我们以项目制学习为例,来探讨在项目制学习中如何做到深度学习。
我们可以将PBL项目制学习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我们能看到的、露在外面的“冰山一角”。它就是“表面层”,是通过传统授课,单一活动和基于知识层面记忆的学习和授课+“项目“的方式,也就是在传统的课堂最后加入一个单独的项目而非融合性的全程的项目制学习。而我们看不到的部分就称作深度学习,分为“深度层”和“转变层”。
第二个层面为“深度层”,它的项目制学习体现在跨学科的项目设计,并融入科技等其他元素,是强调学生独立思维和意见的学习。
第三个层面是“转变层”,它是最完整的项目制学习,是加入了真实世界的挑战课题,并与真实社会和校园外的资源、信息相关联的深度学习。
每年一度,在圣地亚哥举办的深度学习大会是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碰撞灵感、交流经验的年度盛会。
回顾往年深度学习大会上,老师们分享的策略,我们将其总结有以下几点,供各位老师参考:
1、连接营造学习社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合作学习。
2、赋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探究学习方式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在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习环境变换角色,由“教”到“导”再到“学”,也就是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
3、融合融合真实主题。研究显示,结合真实主题的跨学科学习的效果比分科学习的效果更好。根据真实生活的问题和主题,结合多学科、结合实际生活和环境,可以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让学习事半功倍。
4、外援连接校外资源。校园外的学习资源让学习更完整,结合当地资源,例如博物馆、企业等,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场所和渠道,并对职业发展进行探索。
5、启发个性化学习。寻找令学生眼前一亮的兴趣点,以此作为个性化学习的起点。老师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兴趣,从而因材施教。
6、科技利用科技,而不是被科技绑架。利用科技手段和方式来拓宽学习方式和资源,及时开展课后交流,为学生学习展示提供更多可能性,而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