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郑州新东方学校>学前教育>正文

复旦大学沈奕斐:要权威还是讲民主?孩子有没有出息,看这点

2020-11-09 17:10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作者:沈奕斐

学霸养成工具箱
家庭教育 创意美术 新东方素质素养中心
创客课程 高考干货 考研备考
书法课 出国留学 中考体育

  演讲嘉宾:沈奕斐 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副教授

  整理自第十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

  演讲主题:《后喻时代,青少年教育的挑战 》

  后喻时代和文化反哺

  在过去漫长的时代里面,我们总是相信姜是老的辣,长辈的经验是非常管用的。

  我们会告诉孩子,你的人生应该怎么发展。可是这几年来,福布斯在评选精英的时候经常会评选30岁以下的精英,年轻人越来越成为我们这个社会主流的力量。

  晚辈向长辈学习,我们称为前喻文化。这个前喻文化的基础是说,这个时代的变化比较缓慢,所以有些经验才能适用。

  而现如今,我们进入了所谓的信息化时代,我们今天的孩子所面对的环境跟我们成长时期的环境是不一样的,而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它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决策,你今天所有做的事情是为了20年以后孩子所面对的那个世界和问题准备的。

  可是,不要说20年以后,可能5年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我们一直认为正确的东西很可能是不对的。

  拿手机来举例,现在的孩子在手机的敏感性、各方面性能的掌握性上就远远走在我们前面了,在手机这个战场上,家长想要战胜他们太难了。所以,我们不得不去向孩子请教。

  于是就出现了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状况,而且这种状况会频频发生。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后喻时代。

  后喻时代的教育挑战

  中国正在快速进入到后喻时代。我们过去的教育叫传道、授业、解惑,可问题是现在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谁给谁解惑?

  今天我们所有的行业,70%在20年以前都会面临淘汰或者重大的改变,很多问题你根本就解决不了。不要说十几岁的青少年,即使小一点的孩子,你都会发现他的知识面的广度都比我们更宽。

  但是,这不意味着家长就没有用了,孩子有广度,不见得有深度。

  所以,我们是有用的,只是我们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师长的权威性。

  过去的老师和家长天然是有权威性的,我们经验丰富,我们是科技的代表,孩子当然应该听我的。

  所以我妈小时候把我打一顿,我一点想法都没有,因为隔壁家打得更狠,我觉得我妈特别有道理。现在我对我儿子稍微吼一吼,我儿子就会说:妈你不爱我了吗?如果你爱我,你怎么能对我吼呢?

  权威性其实非常重要,在教育领域,你想学什么东西,一定会向那些你觉得他是对的、能引领你的人学。所以,如果我们无法让现在的孩子信任我们是真的比较先进的代表,权威是受损害的,孩子就不会想听我们的。

  然后,我们还出现了既定规划路线的发展与多元趋势的矛盾。今天的社会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叫不确定性,我们为什么焦虑跟我们的不确定性是有紧密关系的。

  过去,一个人怎么能够发展得好,这个路线是清楚的,但是今天你会发现,成功的道路不只有一条,孩子会比我们更早地认识到发展的多样性。

  当然,还有学习渠道多样化和能力培养的转型。

  过去,知识能掌握就已经很好了,因为知识很稀缺;现在,你会发现知识一点都不稀缺,很多东西随便一搜索就出来了,所以能力转型是从“学会”要变成“会学”,要从信息的累计变成信息选择,这个鉴赏力变得很重要。

  后喻时代,青少年的成长特点

  第一,你会发现知识学习的渠道是非常多样的,孩子的认知是很旺盛的。网络会时时刻刻提供非常新鲜的、他不知道的话语体系和东西,跟我们想象是不一样的。

  第二,是成长目标的变化。过去,成长的目标是要孩子活下去,活得好,考上大学就能过好的生活;今天我们会发现,现在的孩子很快乐,吃得好、穿得好,他的需求物质上已经被极大满足,活得有意义、有意思,才是他的需求。

  什么叫活得有意义,有意思呢?

  有一个词这几年频繁出现——自我,心理学也叫归属感: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对世界有什么贡献?只有解决这个自我的问题才能活得有意义,才能找到自己乐趣的地方。

  所以,你会发现这个时代的孩子自主的意识是迅捷发展的,他们的自主性要求是以往最高的一代。

  你从现在工作的90后身上能明显看到这个趋势:过去如果一个公司给一个孩子足够高晋升的梯度和工资,你是能够把这个孩子留下来的,但是现在的90后,工作一不高兴,觉得没意思了,拿钱是留不下来的,他会说“我在这里没有存在感”。

  第三,非常注重精神需求,情感需求也变得很多。今天的孩子更在乎社交,虽然他的社交是依靠网络来完成的。

  第四,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在加强,他们会力图求新求变。

  最后,他们的价值观非常多元,但同时他为了寻找自我,又很容易去站立场,这是年轻一代很容易出现的后喻时代特征。

  中国父母教育的问题

  父母的教养方式,在过去几年里面并没有重大的改变。

  在我们所做的一些关于教养方式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最占主流的依然是专制型教养。

  专制型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控制,但是在后喻时代,青少年最烦的就是你控制他,因为你不见得是对的。

  其次是放养型。而真正权威型的父母只占百分之十三点几,这个比例远远低于我们觉得这个时代所应该要求的比例。

  在后喻时代,孩子的自主性要求就是,你要给我自己尝试的空间,我就算跌倒摔跤也比你管着我更好。

  但是,我们中国的父母普遍存在三大问题:

  一个是纠错教育,每时每刻都在告诉孩子,你什么都不是,你什么都不行,你没什么用,这会非常大地伤害他的归属感。

  一个是密集母职,跟过去二十年相比,今天的父母在时间、精力各方面的投入程度远超过二十年以前的父母,但是我们今天的孩子的快乐指数、抑郁指数是呈相反的方向发展的,越来越多的孩子是抑郁的,越来越多的孩子是更少的快乐的。

  最后还有一个中西方教育的冲突,不是说西方教育不对,而是说中西方所面对的不同的情况。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温和而坚定”。在座的各位能不能做到温和而坚定?你会发现你顶多能坚持15分钟,然后一陪伴做作业就开始火大了。我们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其实,最核心的问题是西方家庭教育里面就没有陪伴作业这一项。而你要知道,为什么你陪伴作业一定会爆掉,是因为你一旦陪伴作业就会追求效率,但家庭教育没办法追求效率,你在孩子身上追求效率注定会失败的。

  今天,我们的父母对孩子本身的成长是非常不了解的。我们其实并不知道他们是处在什么样的状况下,有什么样的特点。

  当然,我们对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也是非常恐惧的,我们刚刚讲到现代性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你不知道未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特别容易做的就是抓取一些量化的特征,有量化就感觉它是确定的。

  比如考试成绩,它是很确定的,或者用钢琴考级来量化音乐素养。我们会发现,我们必须把所有学的东西量化,才能感觉抓在手上,这其实是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导致的问题。但是,当你越去抓这些确定性的时候,它跟社会发展的方向越是背离的。

  你的孩子是不是成功,跟你们的教养方式几乎没什么关系,权威型也好、民主型也好、专制型也好,其实跟孩子是不是成功没有关系。

  但是孩子是不是失败,是不是情绪崩溃,跟家长的教育有紧密的关联性。

  所以,父母真正能起影响作用的是你给孩子提供的学习资源以及学习环境,很多时候父母努力挣钱可能比努力逼孩子学习成绩会更好。另外,你得去拥抱不确定性。越是拥抱不确定性,你就越是走在社会的前面,越抗拒不确定性,你就越被抛在后面。

  后喻时代父母的转变:从权威者变为支持者

  在后喻时代,父母角色的变化,就必须从权威者变成支持者。

  过去,孩子会跟父母对着干、反抗,现在的孩子是不太反抗的,他会离家出走给你写封信,说爸爸妈妈真的对不起你,我知道你们很爱我,但是我已经很无力了。

  所以,权威者背后的控制是完全跟今天所有的发展相背离的,你得成为支持者。

  支持者不是说随便孩子做什么都好,而是要想着怎么能够让他成为他自己,怎样让他找到他舒服的学习节奏,怎么让他找到他自己的成长方式,你是支持他的,而不是引领他发展。

  父母要跟着孩子的节奏不断变化,孩子小的时候,你是守门员,慢慢地你要变成教练,等到他成长到青春期的时候,你要做孩子的啦啦队,到孩子成年的时候,你就不得不成为一名观众。

  学校教育也是在缓慢地进行改革的,教育方向也不断在转型。

  学校体制要怎么改变?过去是学会,现在要会学,过去是记忆,现在要学会独立思考,过去是传承,现在要强调创新。

  芬兰的本科率是非常高的,这与他们教育的培育机制有很大关系,我们中国由于大学的数量决定我们仍是一个选拔机制。芬兰教育已经从知识传授转到生活本身,从一个学科类知识的东西转到了发现问题,这其实是与我们前面所说的教育的转型是相吻合的。

  在这个过程中,家校合作的机制就变得非常非常重要。

  实际上,家校本身是合作的,但这个合作的过程,不是家长完成学校的任务,也不是学校把家长要承担的功能一起做了。

  恰恰相反,家校之间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学校是承担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集体化教育和选拔机制的,家庭是负责情感支持、人格培养、个性化教育和爱育体系的。

  一个孩子如果在学校里交不到朋友,他成绩是不可能好的,他不可能爱上学校,他一定要在学校里解决他的社交问题,他才会真正去热爱学习。

  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分工合作,权责力要一致,两者在应对后喻时代的时候如果方向错了,互相没有加强,那我们的孩子就会废掉了。

  今天,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能不能给孩子一个喘息的空间,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我们其实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环境,我们能做的是在这个社会发展的潮流里给我们的孩子开一道缝隙,能够让他看得到未来。

  孩子会带着我们成长,我们是支持者、跟随者,我们跟着他们一起走向未来,这才是我们生儿育女最重要的意义,也是整个社会呼吁年轻力量的重要意义。

焦点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免费体验课 素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