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升学
会发脾气的妈妈,也能成为好妈妈
2020-09-22 18:49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作者:
发脾气,常常被人们看做是不成熟、不理智的表现。尤其是妈妈发脾气,也会被指责会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然而随着孩子越长越大,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我们不禁疑问:“想做个好妈妈,真的不能跟孩子发脾气吗?”
多少妈妈发完脾气后会苛责自己
中国妈妈往往是对自己最苛刻、对孩子最愧疚的妈妈。
我们公众号后台经常会收到这样的留言:
“今天宝宝不吃饭,我打了她屁股。”
“哎,又没控制住脾气,吼了孩子!”
“早上上学磨磨蹭蹭,我骂了她几句,哭着上学去了,我后悔了一天。”
“我不是一个温柔的妈妈!”
当妈后,谁没有这样狂躁之后的内疚时刻?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北京有个7岁的小男孩被确诊为噬血细胞综合征,造血干细胞手术移植花光家中积蓄,后续仍需花费50万元。
高昂的手术费用,压垮了这个家庭。
更糟糕的是,小男孩因为长期呆在医院,烦了,也绝望了,医生给他做检查的时候,他开始不配合治疗。
妈妈心里着急,说了孩子几句,没想到孩子回答却是:
"别给我治了,我也不想活了。“
妈妈一怒之下,打了他两个耳光。
这巴掌,打在孩子身上,却疼在妈妈心里,妈妈为此事后悔不已,不停抹泪。
看完这个视频,很多妈妈也会跟着落泪。
在长期的焦虑中,一件小事、一句话能很快地压垮自己。
这其中的绝望和愧疚,只有当父母的人才能懂。
妈妈不是脾气差只是太累了
人们最容易看到妈妈们的歇斯底里,也最容易忽视她们背后的无助和辛苦。
我们办公室有个同事,结婚前性格温柔娴静,结了婚、有了两个孩子之后,开始变得焦躁、易怒。
她除了要面临工作上的压力之外,回家还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婆媳关系错位、养育两个孩子的经济压力、繁琐的家务,而丈夫因为忙于工作,对家庭和孩子的关心很有限。
她身上的压力从来不曾被看见,时间久了,再好的脾气也给磨没了,她渐渐地会吼孩子,会冲孩子和老公发脾气。
“谁不想对孩子温柔一点,易怒的妈妈是被逼出来的。”
2017年,UC大数据曾发布了《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根据数据显示,80后妈妈已经成为最焦虑的群体。
学区房、子女入学、老人赡养、二孩压力、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等都加重了妈妈们的焦虑。
为什么当妈了就容易脾气不好?
其实只是因为太累。
许多妈妈,在漫长的时光里,不停歇的付出,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焦虑,不知不觉中就把矛头对向了孩子。
如果孩子有一天能体会到妈妈背后的辛苦,就不会惊讶为什么有时候妈妈会这么凶。
如何才是正确地发脾气?
我不相信当妈的能从来不发脾气,发脾气也并不都是坏事。
美国著名心理医生派克曾经这样说到: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要想人生顺遂,我们一定要学会生气。我们要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恰当地表达愤怒的情绪,有时候需要委婉,有时候需要直接,有时候需要心平气和,有时候不妨火冒三丈,生气一定要注意场合、时机和人物。”会发脾气是一种能力。
有这种能力的妈妈,往往能在情绪很糟糕时,仍能顾及孩子和家人的感受,不出口伤人。
给妈妈们三点建议:
▌设置缓冲时间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六秒钟法则”,也就是当你遇到生气或者愤怒的事情时,延迟6秒钟再做决定,这六秒钟的黄金时间可以让你察觉到自己的情绪,有效避免因愤怒而做出错误决定。
我曾听说身边一对很恩爱的夫妻,他们之间有个约定:当自己很生气时,就去外面跑几圈,发泄完情绪之后再回家讨论问题。
有这样的缓冲时间,夫妻两就把吵架变成了对话。
作为父母,也可以在想发火的时候给自己一个缓冲,比如你可以回自己的房间呆几分钟、先离开冷静一下、喝杯水等等。
短暂放松能减少你对孩子的攻击,避免暴力行为或者难听又伤人的话。
▌合理表达感受
注意对象,让孩子知道,你发脾气的原因是孩子不合理的行为,而不是孩子的本人。对事不对人;
注意频率,不能经常发脾气,偶尔情绪崩溃无伤大雅,这样孩子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注意语言,不说恶毒诋毁的话语;
发脾气之所以被大家认为是不好的行为,是因为人们在发脾气的时候,常戳对方痛处,把恶语诋毁挂在嘴边,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个非常糟糕的习惯。
冲孩子发脾气,要避免那些言语上的贬低,严肃、认真地说出你的要求和感受比羞辱孩子更有效果。
▌事后道歉
如果你因为自己的生活不顺利迁怒了孩子,或者对孩子犯的错反应过激,记得和孩子道歉。道完歉后,你再和孩子讲道理,分析他做得不对的地方,他会更愿意听。
比如你可以告诉他:“刚刚我不该那么大声,是妈妈不对,妈妈下次会冷静下来再和你说话。”
等孩子理解了,你再来和他复盘事情的过程,说出你对孩子的期望,比如:“妈妈只是希望你能自己把玩具收起来。”
有了复盘和道歉,能够帮助孩子认识错误,也能及时修复我们跟孩子关系,让孩子看到道歉的价值。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妈妈,只要能找到合理宣泄自己情绪的出路,会发脾气的妈妈,也可以是好妈妈。
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名师。86级毕业留校,1994年留学归国,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个人公众号: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致力于为家长提供专业、实用的育儿知识和理念。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