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郑州新东方学校>学前教育>正文

郑爽强迫孩子睡觉引争议:聪明的父母,绝不跟孩子“讲道理”

2020-08-26 09:48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作者:

学霸养成工具箱
家庭教育 创意美术 新东方素质素养中心
创客课程 高考干货 考研备考
书法课 出国留学 中考体育

  最近,郑爽在某带娃综艺上的一个表现,引起了很多争议。

  有一集,午睡时间到了,可男孩小玖还在帐篷里玩得高兴。

  郑爽让他赶紧上楼睡觉,他却明确表示:“我不想睡。”

  对此,郑爽很严肃地告诫道:“不想睡也得睡,因为这是规矩。”

  或许是语气上严厉了些,小玖哇的一声就哭了。

  可郑爽丝毫没有让步,继续苦口婆心地强调:

  “你哭也没用,必须得睡觉。”

  “没有人会哄你,你必须要睡觉。”

  ……

  可无论她怎么说,小玖依旧不断重复着一句话:“我不要睡午觉!”

  有些崩溃的郑爽决定冷处理。她把小玖独自留在帐篷里,便不再理睬他。

  一时之间,局面陷入了僵局。

  看到这里,身为老母亲的我,不禁暗暗地替郑爽捏了一把汗——要是按着那样的方式,哪怕把道理说穿了,孩子都不一定会听啊。

  教育家卢梭曾说:“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段位低的家长,才会不停跟孩子讲道理。

  孩子需要的不是讲理,而是共情

  为什么面对亲子冲突,不建议大家直接跟孩子讲道理?

  对于低幼年龄的孩子来说,这是因为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

  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2-7岁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没有意识到别人眼中的世界可以与自己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

  换句话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懂什么叫做换位思考,因此我们的苦口婆心、谆谆善诱,他们往往根本理解不了。

  那么,对于七岁以上的大孩子呢?讲道理管用吗?

  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网上曾有一个视频很火爆。

  八九岁的小女孩犯了错,被批评之后想自己静一静。可她的父母却依旧不依不饶地在说教。

  “你为什么要关门?”

  “你今天的事情是错的还是对的?”

  “错了改不改?该不该遭教训?”

  “你到现在还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你态度不端正!”

  ……

  “你可以静一静,但静完之后要给我写一个检讨,把想法写在纸上给我看。”

  看了这个视频,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有太多的评论都在说,这个小女孩的脾气实在是太大了,居然敢如此顶撞家长。

  但事实上,造成这一切的最重要原因,正是她父母的沟通方式并不恰当。

  在孩子最脆弱、情绪最糟糕的时候,他们不是及时接纳与理解女儿的感受,反而进行了一连串空洞而无用的说教。

  设身处地想一想,当我们自己在情绪低落或暴躁的时候,是不是也对别人喋喋不休的说教特别反感?同样的,在亲子之间发生冲突的当下,这样的大道理非但不可能让孩子听得进去,而且犹如火上浇油一般,让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

  教育孩子,不是说得越多,效果越好。有时候,一个无声的拥抱,反而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

  父母太讲道理,孩子终将远离

  育儿专家兰海曾经介绍过这样一个案例。

  青春期的男孩毕钰宸成绩优秀,却非常抗拒与父母交流。平时里,当父母跟他沟通时,他总是无比冷漠、不耐烦,全无一点尊重。

  对此,兰海近距离观察了这家人的日常生活。她发现,这个家庭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亲子沟通模式过于单一。家长看似关心儿子,却永远在说教,从未了解过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比如,当看到钰宸在玩牌时,父亲立马阻止:“别一直这个样子,这是对别人起码的尊重,你这是什么意思?”

  这一切,让钰宸觉得跟爸妈的交流完全没有意义。

  一边是沟通方式生硬刻板的父母,一边是心门紧闭的孩子。其实,这种情况并非个例。

  我们总觉得,孩子大了,跟我们距离也远了,有时候明明想跟他们好好聊个天,可他们却“嗯嗯啊啊”地敷衍,不肯多说一个字。

  于是,我们的孩子被贴上了各种标签:青春期叛逆、代沟、难以交流……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沟通方式,孩子能接受吗?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超限效应”,指的是“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拿到教育上来说,说教太多,反而会适得其反。就像知乎上一位网友留言所写的那样:“有时候明明有很多话想和父母分享,但他们一开口,全是长篇大论,全是自己不想听的,于是我也就再也没有了沟通的欲望。”

  沟通,只有用心才能有效;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和孩子讲大道理。

  唯有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去出发,才能够看到孩子的情绪,明白他们的心声,接纳他们的行为,从而获得他们的信任、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这样沟通,孩子才会听话

  文章开头小玖不肯睡觉这件事,后续过程很圆满。

  当时没过多久,张新成便走了过来。当看到孤零零的小玖后,他钻进帐篷里,朝着这个男孩柔声说道:

  “警察叔叔是不是都长得特别高大呀?如果我们的宝宝不睡觉,就长不高,就没有力气像警察叔叔那样去抓坏人。”

  “我相信,小玖如果能睡午觉的话,以后会成为特别棒的警察队长!”

  没想到,小玖听了张新成的一番话后,居然听话地走出帐篷,选择了上楼去睡觉!

  同样是想让男孩小玖乖乖睡觉,为什么郑爽和张新成的话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其实,这正在于沟通方式的差别。只有把话“精准投放”进孩子的心里面,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1、共情关注是基础

  《父母的语言》一书中指出,父母要想构建一个与孩子沟通的最佳方式,需要运用“3T原则”,也就是“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轮流谈话(Take turns)”。

  这其中,“共情关注”是最细微也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它要求父母“真正体察到孩子的所思所想,并及时对他们的行为做出恰当的回应”。

  也就是说,在亲子之间发生冲突时,我们不妨先处理孩子的情绪,然后再针对事件本身。

  黑幼龙先生被誉为“华文卡内基之父”。他教导有方,四个子女都毕业于美国名校,是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才。

  然而,在黑幼龙几个孩子小的时候,却顽劣叛逆,尤其是二儿子立国,简直就是一个“问题少年”。

  他不仅成绩差,而且满口脏话,打架斗殴、各种惹是生非。他曾经试图用火柴点燃邻居汽车的油箱,甚至还去超市里偷东西被当场抓住……他的所作所为,让黑幼龙的妻子一度崩溃大哭。

  眼看着儿子就要在堕落的边缘越滑越远,为了挽救他,黑幼龙夫妇决定改变教育方式。而变化的第一步,就是沟通方面。

  有一天,立国再次逃课被黑幼龙发现。当时,这个吊儿郎当的少年以为父亲一定会像以往那样,对自己一番指责与说教。可没想到,这回父亲却什么都没有多讲,只是温和地告诉他:“相信你也是伤心的,先回去吧。”

  立国当即就愣住了。可父亲这份信任让他内心大为震颤。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逃过课。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

  当亲子之间发生冲突时,我们的反应很重要。只有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与关爱,他们才可能与家长产生联结,从而有合作的意愿。

  因此,与费劲口舌讲上无数遍大道理相比,更重要也更管用的方法,便是“共情”与“关注”。当孩子确定有人始终无条件接纳着自己的一切时,这份爱的滋养便是最好的行为规范的自觉准绳。

  2、言传身教有奇效

  陆游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育孩子,有时候哪怕说上一百遍,也不如亲自做一遍来得有效果。

  节目《变形计》中,曾有一个男孩叫黄润秋,不过十五六岁的年纪,烟瘾却特别大。他每天都要抽掉一包烟,甚至为了找打火机与摄制组大打出手。

  为了让他戒烟,黄润秋的农村爸爸决定以身作则,戒掉已经抽了二十多年的香烟。这份决绝的态度让黄润秋深受触动,最终,他答应爸爸尝试戒烟。

  托尔斯泰曾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言传不如身教。耳濡目染之下,孩子才会真正拥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因此,父母的榜样作用很重要。我们自己做对了,孩子自然也就对了。

  其实,与孩子交流,看似很难,也可以很简单。

  那些道理,并不是不能说;只不过需要我们花点智慧与功夫,把它们掰开了、揉碎了,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呈现,才有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毕竟,大道理谁都会讲,可真正走进孩子心里的人又有几个呢?

  教育的真谛,永远都应该是温暖的“我懂你”,而绝非冷冰冰的“讲道理”。

作者:筱恬,理性职场女,感性育儿控。喜欢用文字记录宝贝成长,用科学理念实践养育日常。

焦点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免费体验课 素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