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升学
高考数学满分的山东状元: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捧场王”
2020-08-07 11:28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作者:
今年高考成绩出来后,大波“别人家的娃”冲上热搜。
其中帅气山东状元,潍坊一中的孟令昊,更是让老母亲们“嫉妒”到捶胸顿足:
“数学满分,英语145,这是什么神仙智商?”
“我家娃还在愁志愿怎么填,人家娃已被清北争抢。我哭会儿去。”
“单学习厉害也就罢了,大提琴还早过了十级,给不给别人活路?”
当大家拿着小本本,向孟学霸取经时,他却笑着说:“这次是运气好,遇到的题都会,灵光一动就做出来了。”
此处,细品老母亲们的心理阴影面积。
但品质再优良的种子,也得有肥沃的土壤才能滋养它成长。孟令昊优秀的背后,自然也离不开父母的用心栽培。
学霸=“虎妈狼爸”+“鞭子”这道常用公式在孟令昊家却不适用,谈起父母他一脸幸福地说:“爸妈平时对我的学习没太多要求,也没报什么辅导班,即使平时考砸了,父母也不会责怪我,更多的是鼓励和引导。”
事实上,状元孟令昊,高一、高二成绩并不突出,之所以能在高三一鸣惊人,正是因为父母长期的鼓励式教育激发出了他内在的潜能。
《人性的弱点》中写道:“人生来就喜欢被人鼓励,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可以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成长,获得自信,从而变得更优秀。”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常打着“爱”的旗号,用打压的方式逼孩子成长,而忽略了他们心中那渴望被看见、被欣赏的呐喊。
在养育的路上别做孩子的“差评师”,坚持做他的“捧场王”,每个孩子都可以自成一道光。
被“差评”的孩子,内心都有一个黑洞
我们羡慕别人家的娃,娃羡慕别人家的父母。
英国知名心理学家曾说:“一个经常得不到肯定的人,他的潜能仅能被开发到20%~30%;而一旦得到肯定,潜能将会被开发到50%。如果这个肯定来自于家庭,那么他的潜能将会被开发70%-80%。”
那些潜能只被开发了20%的孩子,心里有多苦?
《少年说》节目常是大型父母翻车现场, 孩子们的心里话,一个比一个扎心。
一期节目,一个叫袁璟颐的女孩在台上痛斥妈妈的“恶行”。
经常拿她和学霸朋友比、贬低她样样不如人、甚至质疑为什么会有学霸要和她做朋友?在妈妈的“差评”下,璟颐自卑又伤心。
璟颐歇斯底里地问:“妈妈,孩子不只有别人家的好,我也很努力,你为什么看不到?”
但妈妈却坚持认为,不断打击璟颐,才能让她变得优秀,赞扬只会让她“飘”。可她不知道在贬损之下,孩子早已断了翅膀。
父母的否定,像紧箍咒般,把孩子禁锢在自卑的黑洞里,甚至会一步一步逼他走向深渊。
李玫瑾教授说:“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一生都学不会爱自己”。
曾看到一则少年犯的心理调查,发现他们的成长历程都有个共同点:“得不到父母的肯定。”
就如电影《帕丁熊2》监狱里的铁拳,外表看似凶悍强大,内心却极其脆弱。
当铁拳用心做出的食物被送给犯人得到赞扬时,他兴奋得像个孩子。
听到铁拳说:“爸爸总说我一无是处。”刺痛了多少孩子的心。
“你怎么这么蠢;考这么少,你是猪么;你看看你,长大了能有什么出息;我怎么生出这么没用的孩子;你就是个废物。”
心理学家李雪说:“投射是有能量的,如果父母坚持不懈地把负面的评判投射给孩子,就等于给孩子创造一个负面的现实。再好的孩子,也会被父母长期的负面催眠搞砸。”
父母的否定、讽刺、辱骂,像刀子一样一片一片地刮下孩子的自尊心,甚至让一些孩子最终用报复的方式给自己的人生找出口。
如果人生有四季,那些被“差评”的孩子可能一生都活在寒冬中。
有父母捧场的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一期《星空演讲》中,主持人王凯分享了女儿学琴的经历,新鲜期过后,女儿经常因为弹不好,直接放弃不想弹。
他既没有挥舞藤条家法伺候,也没有用否定的话刺激孩子,而是趁女儿练琴时,掏出手机抓拍了张。然后一阵猛夸:“闺女,你看你挺直腰杆坐在琴凳上的样子多优雅!”
在女儿练琴烦躁时,各种捧场,“宝贝,你看你这个音,爸爸都听出层次感了,老师才教,你就会了,也太厉害了。”
女儿被夸得受不了,激动地问:“爸爸,是这个音么?我再谈一遍,你听听是不是更好?”
一切开始良性循环,从此女儿爱上了弹琴。
李玫瑾教授曾说:“养孩子不是在驯兽!”
与其用批评、责骂去驯服一个孩子,不如用爱的赞扬去激励孩子,让他更愿意主动坚持,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星空。
《朗读者》节目中,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讲述和父亲的故事,小时候他很皮,常不按常理出牌。有次,老师让写《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他却改成《早起的虫子被鸟吃》。
老师火冒三丈,罚他在班级面前说:“郑渊洁是班上最没出息的孩子。”
回家后,郑渊洁把这件事用童话故事的方式,给父亲写了份检讨书,没想到,父亲却从中看到了儿子的文学天赋,不但没责骂,反而鼓励他多思考创作。
如果郑渊洁的检讨书,换来的是一顿责骂和讽刺,这世上也许就没有“童话大王”了。
心理学家调查表明:经常被父母肯定与鼓励的孩子,潜能开发会高于正常孩子50%。
“孩子成长的马拉松赛道上,没到终点前,父母的引导随时可以更改结局。”
孩子未来的方向,都藏在父母的肯定里。
学会正面引导,是父母的必修课
每个孩子,终其一生最希望得到的是父母的肯定。赞美和鼓励这样的正面引导是父母学堂的必修课,对孩子我们不仅要鼓励,更要“会鼓励”。
1. 真诚捧场不等于“彩虹屁”
李玫瑾教授说:“聪明的父母,一定懂得拿捏赞扬的尺度。” 鼓励式教育不等于盲目捧杀。
古代有个叫方仲永的神童,5岁就能写诗,连乡里的秀才都说好。赞扬多了,哪怕言过其实,他的父亲也都照单全收。
方仲永的父亲非常得意儿子的优秀,沉浸在“我家孩子真厉害”的美梦里,到处炫耀夸赞自己的儿子。
但没过几年,方仲永的神童光环就逐渐消退,最终用王安石的话说“泯然众人”。
我们要做孩子的捧场王,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光,也要做鉴别师,让孩子分清自己的优劣。
真正会捧场的父母,会让孩子做恒星而不是流星。
2.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和成长型。
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只盯着眼前的成功失败,遇到挫折,容易放弃。
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复原力更强,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潜力巨大。
李玫瑾教授说:“表扬如果总是来得很容易,就失去了鼓励的意义。”
孩子通过努力学会某种技能,敷衍地夸奖“你真棒”,只肯定结果,忽略过程。
久而久之,他就会觉得只有成功才能获得赞扬,一旦遇到失败,就会一蹶不振。
让孩子意识到努力和坚持的价值,才能为他的成长助力。
3.做一个拥有“钝感力”的父母
《钝感力》一书中指出: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智慧和手段。
拥有钝感力的父母,面对孩子的失败、退缩,不会敏感易怒,而会用鼓励不断激起孩子的斗志,最终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就如郑渊洁写下的《父与子》中写的:我的儿子是一头小猪,这就足够了。我不羡慕别人家猛虎的儿子,我也不嫉妒人家的千里马儿子。
家长,先于孩子成长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渡人,与其用差评、否定,来暗示孩子走到那条“失败”的路上,为何不换一种方式,用肯定、鼓励领着他开拓另一片星空。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这世上从没有毫无理由的横空出世,每一个创造出奇迹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的奋力托举和用心栽培。
作为父母,我们不仅仅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更加重要和紧迫的是要先于孩子成长,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做一个可以成功引领孩子的父母,而非边做边学,遇到孩子成长过程中源源不断的问题,手忙脚乱且找不到正确合适的教育方法,导致沟通不畅,矛盾不断,束手无策,只剩下无奈……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