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讯
高考作文四步骤及要诀:审题
2022-06-02 17:56
来源:王后语文
作者:王惠
高考作文四步骤为:审题、立意、立论、立文。其中审题的任务是找到论题,从材料所给的话题中找到论题;立意的任务是提出中心论点,即针对论题表明态度;立论的任务是确立分论点,即确定从哪几个不同的方面、层面论证中心论点的正确性,这是针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重点;立文的主要任务是开展论证,即运用论据、论证语言及论证方法来论证每一个分论点的正确性,从而论证中心论点的正确性。如此步步推进,环环相扣,用明确的语言表达明确的思想,用缜密而又清晰的语言体现缜密的思维和清晰的思路。
审题——找到论题
近年高考作文多为材料题,材料的实质是一个小的由语言形式加意义系统构成的文本,因此审题的过程也就是阅读理解的过程。一个文本的构成要素有形式、内容和主旨(言、象和意),语文阅读和自由阅读不同,它是一个语言习得加意义解码的过程,所以理解的过程也就是回答形式、内容和主旨分别是什么或者是怎么样的并且在三者之间建立关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梳理(针对内容)、鉴赏(针对形式)和探究(针对心理或主旨)活动实现的,如下面这首诗所言:
需要注意的是:自由阅读往往只关注文本内容要素,“得意忘言”和“不见高远”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歌德说:“内容,人人都可以看见;内涵,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秘密。”诚哉是言!
语文阅读必须纠正自由阅读的偏颇,事实上,如果我们以终为始来反观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就能找出问题所在,比如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常常以“知人论世”为文本解读之法,但是在考场上,考生除了文本别无所有,事实上,一切的秘密也都在文本之中,语文要教的恰恰应该是对语言和文本的敏感。
在语文阅读纠正自由阅读偏颇、高考纠正教学偏颇的用意下,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阅读和试卷其他部分的文本阅读当然存在不同,不同表现在:阅读理解越来越重视文本形式这一要素,事实上,形式是语文必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文本知识灵活而又综合地在文本建构中的运用,也是文本三要素中最能够迁移的要素;而作文审题偏重的是文本主旨这一要素,考生不需要品鉴作文材料文本在形式上的特点和技巧,事实上,和内容相比,主旨才是作者真正要通过语言、通过内容来表达的意义,是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亦即头脑与心灵之所在,也是文本的思想和情感亦即头脑与心灵之所在,主旨能够提升读者的认知,也是文本三要素中能够迁移的要素。
高考的任务是为国选材,作文的主题理应是宏大的,需要考查“青年”是否具备“家国”情怀,能否承担“时代”使命。宏大主题命题免不了要回应意识形态要求,也因此不会在材料的内容和主题的关系上设置太高的难度,甚至一些时候,宏大主题作文所给的材料文本表现出内容和主旨相同的特征,比如2019年的“劳动”考题;但同时,宏大主题命题也免不了出现套作和宿构,因此,提高命题技巧是题中应有之意,因此也有一些时候,宏大主题作文所给材料文本的内容和主旨并不同一,比如2019年深圳的“火种”考题:
这道题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写“火”还是写“美”,也就是该材料文本的论题(也就是主旨)究竟是“火”还是“美”。从文本材料的尾句以及开头和结尾的落点来看,这则材料的论题是“美”,虽然其内容(在高考材料文本中,我把它叫做“话题”)是“火”。命题者具有很深的用意(“美育”)和很高的命题技巧(话题和论题不同一)。而之所以出现争议的原因就是:一部分老师不了解文本三要素这一原理,不具备三要素解读的章法和能力。
众所周知,高考任务决定了高考作文材料文本的宏大主题取向,同时也提出了回避套作和大话的命题技巧要求,所以在材料文本的审题中,找到论题而不是话题成为关键。
比如2020年的“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考题和2021年的“体育之效”考题,很多的解读都把话题当作了论题。可见看不见文字中的深意、读不懂文本的主旨仍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前一则材料文本的解读结果多为人才问题,后一则材料的解读结果多为体育运动。实际上,我们只要按照既定的文本规律和一定的思维路径进行探究,就应该得出前一则材料文本的论题应为大国理想和信念问题,后一则材料文本的论题应为强弱关系问题,其中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由弱变强的百年历程、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中美关系的强弱对比,我的下水文标题也就是中心论点“健体魄雄气魄,新青年当自强”,三个分论点分别是:有一种成就叫由弱变强,有一种精神叫自强不息,有一种成长叫不畏强敌。
还有一道模拟考题很典型:
有人说材料引导语中有一个词为“富有”——“富有启示意义”,必须写出三条以上启示意义才算切题,这就偏离了材料作文审题的要义,类似文字游戏了。这则材料文本确实富有启示意义,这些启示意义包括家庭教育很重要、钱氏家族很厉害、非遗项目领域广等,但实际上,文本的主旨亦即写作的论题应该是“重家国、利天下”——这是《钱氏家训》的内容,是钱氏家族人才辈出的原因,也是《钱氏家训》成为非遗项目的原因,它把材料文本中的多个层次的意义关联了起来。
是的,论题应该能对材料文本所有内容进行统整和关联。
有人问,那要如何才能从话题中找到论题呢?其实,对于宏大主题材料文本来说,这也不难。有些考题甚至在提示语或者引导语中直接告诉考生论题,碰上这种情况,考生只需要把论题和材料文本内容关联起来即可,比如下题中的“铭记历史,迎接挑战”,要“铭记”的“历史”当然就是材料文本话题“抗美援朝”战争历史;同样,我们还是要明白,“铭记历史”不是目的,不是重点,传承“精神”“迎接挑战”才是目的,才是重点。
要更为准确地找到论题,首先,考生需要具有话题和论题亦即文本内容和主旨的意识,这是文本解读的规律性知识;其次,考生需要在对文本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展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梳理包括分层梳理和要素梳理,即分层次和找关联。
把层次分清很重要,把关联点找到很重要!
关联点一般有三:多次重复的信息(如“劳动”考题中多次出现的“劳动”一词,“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人”考题中多次出现的“霸业”一词)、彼此呼应的信息和形成比较的信息。
如下题:
该材料文本是一个典型的总分结构文本,分层梳理很简单:
但该材料文本中相互关联的要素很多,要素梳理很复杂:
对材料文本的梳理确实很重要,做好了这一步工作,我们不仅可以更精准地找到论题,还可以为中心论点确立分论点,甚至还能够对题目命制的优劣做出判断。这个题目初一看去很好,但一经梳理就发现难度过大,因为要素太多而且信息不全,关联很难建立。
注意,接下来的内容是重中之重:
对材料文本进行了梳理之后,论题要么从对文本内容信息的相互比较中得出,如“《钱氏家训》”考题,其论题就藏在话题中,通过对各个信息点进行比较就可以找到;要么从对行为动机的分析中(如“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人”考题)、从由表及里地对现象本质的分析和从对人物外在表现的精神品质分析中得出;要么从由此到彼、由点到面的关联中得出,这也是逻辑思维中分析和论证一般的思维路径。
有一道这样的作文模拟题:
有一个传播很广的视频资料,讲解者稀里糊涂的,不知道怎么就得出了以下三个分论点:
这样由精神品质到具体表现的分论点建构方式就明显不符合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规律和思维路径。
完成了审题,也就是找到了论题之后,就要针对论题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立意——提出中心论点,确立分论点,分论点既可以从中心论点中演绎出来,也可以从材料文本中分层或分类概括出来,好的材料文本,从内容中切分和概括出的分论点和从论题中演绎出的分论点是可以统一的。
当然,还有一个话题就是作文材料文本之后的提示语或者引导语要怎么对待呢?这些提示语或者引导语无外乎点出论题,提供情境,给出任务。其中论题往往与中心论点有关,而情境和任务只是应用场景,行文中有所关联有所体现就行,审题的重点就是对材料文本的解读。众所周知,所谓“真实情境”和情境任务已经从作文考题中退出,但是国家发展和时代进步才是真正的真实情境,青年成长则是真正的情境任务,高考作文的话题可能来自高考年度的重大关切,但论题却始终是一代青年的家国情怀和时代责任。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