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郑州新东方学校>学前教育>正文

最毁孩子的六种行为,九成父母都在做

2020-07-30 15:19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作者:萨提亚育儿主创团

学霸养成工具箱
家庭教育 小学辅导 家庭教育集训营限时免费
中考干货 高考干货 考研备考
雅思考试 托福考试 中小学线上免费课

  有位网友说,许多父母满嘴是爱,却面目狰狞。多少父母,以爱之名,却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遍体鳞伤。

  唠叨,砍掉了孩子的耐心

  经常听到有些父母抱怨,说了很多次,孩子就是不听。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确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犯各种各样的错,比如:上完厕所,忘记冲;吃饭之前,不记得洗手;写作业拖拖拉拉;做事磨磨蹭蹭;成绩跟不上;见人害羞不敢说话等等。为了帮助孩子纠正坏习惯,父母就像踢足球似的,人盯人的跟在孩子后面“唠叨”:陪他们写作业,盯着他们写每个字;催他们动作快点,要迟到了;提醒他们,记得洗手......结果,往往是越说越坏。

  孩子没有如我们预料中的变得越来越好,反而让亲子关系陷入了困境。他们开始讨厌父母在身边,也会用他们小小的力量,与父母对抗。做任何事,都开始没有耐心;有一点困难,就烦躁不安,或是容易放弃。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超限效应”,指的是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人们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父母的“唠叨”,刚开始孩子或许会听,时间长了,便会厌烦,也就是这个道理。苏格拉底说:“上天赐给每个人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巴,就是要求人们多听,少说话。”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善于看见孩子的父母,更懂得听孩子说,比说给孩子听,更容易得到孩子的支持。好的父母,不多说,会倾听,把成长的机会留给孩子自己去判断。

  比较,砍掉了孩子的自信

  看过一句话:很多孩子成长的路上,有一个共同的“夙敌”,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少年说》中,有个男孩说:“每次我数学考满分,我妈却总是会说,很正常,别人比你厉害的多了去了。”实际上,这个男孩本身就是一名“学霸”。

  彼时,台下的妈妈回应道:“我就是怕你骄傲,想让你更努力。”男孩委屈的哭了:“但你也不能只看我的短处,不看我的长处啊!”可想而知,孩子是憋了多久,才在众人之下,控制不住的流下了眼泪,并向妈妈发出这样无力的控诉。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写道:“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经常遭受父母打击的人,常常容易自卑,并且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不可自拔,严重时还会患上心理疾病,导致许多极端行为。”而许多父母总是陷入误区,认为让孩子难过,孩子才会反击。

  其实,真正能激励一个人越来越好的,往往是那些正面的鼓励。长期的“被比较”,激起孩子的不是勇往直前,而是“我不行”、“我不值得被表扬”的心理暗示。孩子的自信,也会随着日复一日的“比较”,悄悄的溜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有他与众不同的优点。聪明的父母懂得用优点去平衡孩子的缺点,用优点增强孩子的自信,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打,砍掉了孩子的自尊

  看过一条新闻:在云浮罗定市某小区的电梯里,一个女人将孩子暴打,哪怕女孩已经躲到了电梯的角落,蜷缩起来,女人始终没有停手的意思。谁也想不到,女人竟是女孩的妈妈。打孩子,就像打敌人一般。而她对孩子毒打的原因,只是孩子到同一栋楼的同学家玩时,叫了几次回家吃午饭,孩子不愿意回去。

>  不可否认,孩子每天都会有无数种方法,让父母生气到想把它塞回肚子里,“打骂”或许最速成,但也是父母对教育孩子无能为力、缺乏耐心的表现。而打孩子根本起不到教育作用,它只会伤害孩子,让孩子产生反社会行为、具有侵略性、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等。打一顿,孩子或许会怕,或许会服从,但仅此而已。孩子服从的,是父母强于他的身体;怕的,是父母打孩子时,面目狰狞的样子。看得见的伤痕,迟早会愈合,心灵上的伤,却是会发芽。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真正的教育,都应该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不受尊重的孩子,便没有自尊。所有的父母都应该懂得,“打”获得的成果,永远是一时的,只有让孩子得到尊重,懂得自重,才是成功的教育。

  忽略,砍掉了孩子的安全感

  最近的热播剧《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原本是一枚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稳重懂事,尊重父母。然而,最后却走向了黑化。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来自于父母的忽略和怀疑。父亲对他,永远云里雾里。

  儿子得了第一名,他是最后一个知道的;在现任妻子和女儿面前,他把儿子晾在一边,逃也似的去追随她们。至于妈妈周春红,看上去,每天情绪平静,永远一脸和善,将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却从来不知道,他在学校遭遇了霸凌。她更不知道,儿子需要朋友,需要父亲。她将这些,都视而不见,只要求孩子按照她的要求和模式,成为她想要的孩子。孩子明明深深的懂得,妈妈需要被爱,需要伴侣,她却为了孩子放弃了美好的恋情,却责怪孩子“什么都不懂”。

  需求得不到父母的满足,情感得不到父母的关注,而他理解妈妈的心,也怀疑成渣。有一种孩子,从小不缺吃穿,却长期身处饥饿。朱朝阳看上去成绩优异、懂事安静,实际上,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害怕,没有丝毫的安全感,让他可以确认和相信,父母是真正爱他的。最可怕的暴力,往往无形。我们能够拼尽全力,尽可能的给孩子好的物资条件,却忽略了,一个孩子真正渴望的,往往是父母的陪伴、理解、看见和支持,精神上的满足,比物质上的获取,要重要得多。爱孩子,就请蹲下身子,脱下父母高高在上的外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体会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与孩子一起成长。

  语言伤害,砍掉了孩子的纯真与善良

  前段时间,有个女孩说了一句“我没有个好爸爸”,被推上了热搜,刺痛了多少人的童年。

  女孩委屈的哭诉着:你觉得,别的小朋友好去当别的小朋友的爸爸,别的小朋友是要家长的努力和陪伴才能这么好,不像爸爸三心二意的,学习也不是一下子就能会的。”孩子是这世上最通透的人。

  《正面管教》告诉我们:不要将一个孩子与其兄弟姐妹进行比较,或者与其他任何人比较,这对孩子是不尊重的,并且是令人沮丧的。爱比较的父母,看上去的“激将法”,却一次次比较,让孩子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

  负面的态度,只会滋养负面的行为。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最擅长的就是用负面的内容、负面的情绪,去打击刺激孩子,希望让他们绝地反击。

  诸如:好不容易,认真写完作业的孩子,妈妈却说: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竟然不要人催;作业不会写,便说:怎么比猪还蠢,比驴还笨;早晨起床磨蹭的孩子,父母就像被唐僧附体,从早说到晚;讽刺、催促、唠叨、贴标签......

  不会说话的父母,一开口便是伤害。

  能够让人最有动力和信心的方法,往往是那些积极的话语和行动。如果你让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要先成为“别人家的父母”,用你的行动,去感染孩子,用你积极的话语、正面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并将鼓励他,让优点去改正缺点。好好说话,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溺爱,砍掉了孩子的能干与谦虚

  最近,家住重庆的老张夫妻,或许永远也想像不到,辛苦多年,抚养长大的一双儿女,在他们本该享受夕阳红的年纪,送来的不是反哺的回报,却是压得透不气的巨额债务。

  儿子和女儿都是健康正常的成年人,都有工作,每个月收入大概在3000元左右。没想到,才近3年时间,两个孩子居然悄悄欠下了30万的债务,老张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6万块钱,也是杯水车薪。原来,原本收入不高的儿女,每天过着享受各种自由的日子,朋友一起吃饭,他们卖单;想要什么东西,买买买,工资不够花,便去网贷平台借,雪球越滚越大,直到还不起。

  老张说,这些年来,无论是上学,还是工作,从来没找儿女们要一分钱,儿女也没主动给家里交过钱,所有的开销都是他们老两口出。而老张只是一名普通的保安,一个月收入才2000多,能够攒下6万块的积蓄,要维持一个家4口的生活开销,谈何容易,却在一夜之间,花为乌有,还要背上巨额的债务,未来的日子,不得而知。

  南宋朱熹曾说过:“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当了父母之后,总是在拼尽全力,成为孩子坚强有力的后盾,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成为为他们托底的人。殊不知,健康的爱,应该有度。爱的本意,是激励和鼓励,是阳光的滋养,是心灵上的富足,而不是行为上的纵容。溺爱不爱,它更像一把裹着“爱的假像”的钢刀,父母以为这是“爱”,孩子亦贪图这种不劳而获、不必承担的“爱”。

  没有吃过生活的苦,又怎么可能懂得赚钱不易,自我节制。父母可以为孩子扛所他们的前半生,却无法为他们天平后半生的坑。

  最好的教育,始于尊重,忠于理解,陷于爱关于教育孩子,教育家陶行知有个特别著名的“喂鸡理论”。他把养育孩子,比喻成养鸡,如果强行按住鸡的头,让它吃米,鸡自然是吓得大叫不吃,强行掰开它的嘴巴,它当然会更加拼命的挣扎,却始终不肯吃。深以为然。教育孩子,所有的强迫,都是不尊重。

  真正健康的教育,应该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选择。得到尊重的孩子,才会懂得尊重他人。懂得理解孩子,便会走进孩子的内心。被父母理解的孩子,会感受到,与父母同等的高度,而不是“上下级”的服从;被父母理解的孩子,会感受到,父母把他当成朋友,而非管与教的关系。只有平等,才会彼此交心。

  爱,是化解一切困难的珍宝。我们常常以为,当了父母,就会本能的懂得爱孩子。其实,不然。心理学家李雪说过:“会痛的不叫爱。”爱,应该建立在彼此舒服的基础之上。如果你感到,教育孩子力不从心,心力交瘁,那么,你的教育就是错误的。如果你的孩子感到,被父母管教,是一件时刻想逃离的事,那么,你就应该反思自己所谓的“爱”。与君共勉。

  本文作者:妈小咪。本文转载自萨提亚育儿

免费预约小学学习规划
学霸养成工具箱
家庭教育 小学辅导 家庭教育集训营限时免费
中考干货 高考干货 考研备考
雅思考试 托福考试 中小学线上免费课

焦点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免费体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