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升学
巧克力、跳跳糖、邮票:毒品正伪装成零食的模样,盯着你的孩子!
2020-06-24 10:49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作者:
你能想象吗?孩子们经常玩的气球、粉红包装的饮料、寻常可见的跳跳糖,竟然有可能是新型毒品! 最近,海南三亚警方破获了一起新型毒品案。
这些新型毒品的样子让人大吃一惊,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粉末状,反倒成了再普通不过的饮料。
粉红包装的饮料看起来毫无特别之处,可实际上却含有毒品,成瘾性非常高。 更可怕的是,各种新型毒品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市场。 也许就在校园门口的小店、KTV包厢或酒吧,不知情的孩子就把这种“毒品”当成饮料喝进了肚。早在2017年,警方就曾经抓捕了生产该毒品的犯罪团伙,没想到,三年过后,他们又卷头重来。每次看见这样的新闻,都觉得毛骨悚然。因为,看似正常的食物、糖果、玩具,背后却暗藏杀机。一次疏忽、一次好奇、一次尝试,一旦被孩子接触,后果将不堪设想。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都有哪些新型毒品,也希望广大读者朋友、所有爸爸妈妈都能提高警惕。多一人知道,就少一份伤害。
聪明药
“作业太难,学习太累,如果能有一种聪明药,吃下去就变聪明该多好!” 小时候,你是不是也会有这种想法?这样的“聪明药”真的有吗?去年,新京报报道过一起高三女生服用“聪明药”上瘾的新闻。备战高考期间,妈妈为了提高女儿的成绩,特意购买了“聪明药”。果然,吃了“聪明药”,女儿专注力上去了,成绩也提高了。
可随着时间推移,女儿对“聪明药”产生了依赖。妈妈见势头不好,赶紧停“药”。然而,女儿却发现,这个药想停也停不了。于是她开始偷偷吃“药”,找各种借口,编各种谎话找家长要钱,自己找渠道买“聪明药”。 虽然新买的“药”和之前有些差别,女儿却毫不在意。甚至,在高考当天,她还吃了五颗自己买来的“聪明药”。 直到她被家人送到医院,才发现,她后来买的“聪明药”掺杂了大量摇头丸的成分。
有些毒贩恰恰是利用孩子缺乏判断力的特点,利用“聪明药”把他们引向其它毒品。广州警方曾经破获一起贩卖“聪明药”的案件,案发地点在学校附近的奶茶店,据店主交代,他专门把“聪明药”卖给想变聪明的学生。聪明药,是国家一类精神药品,多用于治疗“多动症”等,会让人产生精神亢奋、注意力集中的感觉。 但如果滥用,这种药品就成了“毒品”。 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它会让人产生依赖,甚至把它当成了复习备考的保健品。
据报道,对聪明药上瘾的患者中,年纪最小的只有14岁。 这样的报道,除了让人毛骨悚然之外,也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 千万别想着走捷径、打歪主意,因为一时的好奇或从众心理,想着一夜之间变聪明。 对来路不明的药物和保健品,一定要坚决说“不”。
巧克力棒、跳跳糖这些长度在4.5厘米至10厘米的小棍,猛一看像巧克力棒,又有几分像树枝。
实际上,这是新型毒品“小树枝”,含有我国列明管控的新精神活性物质AMB-FUBINACA成分。 经唾液分解后,吸食者会出现头晕、恶心、气短、胸痛等症状,严重的会引起心脏骤停和失去意识。除了巧克力棒,还有跳跳糖。
这种跳跳糖并非我们熟悉的零食,而是毒品。 它遇水即溶、即冲即饮,口味与各种饮品混合后都不会发生变化,甚至香味都相似。 跳跳糖后劲很强,喝一次就会让大脑连续两天处在兴奋状态,过量服用会导致人无法控制行为。 除此以外,还有毒品伪装成奶茶包、巧克力、可乐、曲奇饼干等。
在贩毒分子眼里,没有孩子、没有未成年,只有一个个即将掉入陷阱的肥羊。 而对孩子来说,一旦沾染上毒品,孩子,乃至整个家庭的命运都将发生改变。
气球
近几年,有一种叫“气球”的消遣风靡年轻人群体。气球中装的是“笑气”。 这种学名“一氧化二氮”的气体之所以名为笑气,并不是因为能带来欢笑,而是它对人体造成的短暂麻痹,会让人嘴角呈现诡异的角度,仿佛在“笑”。 由于从笑气罐里直接吸容易造成冻伤,很多人就把气体打到气球中再进行吸食。长期使用笑气,全身器官都会受到损伤,呼吸道、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活动会受到抑制。网上一位叫韩梦溪的女留学生,就因为在国外超量吸取笑气,患上了高血压、心肌肥大,身体被冻伤,体重激增五十斤,更严重的是,她下半身重度肌无力,接近瘫痪。
然而,这样可怕的毒品,在KTV、酒吧等地却唾手可得,网购、同城交易更是屡禁不止。 据报道,笑气吸食者以十五六岁的中学生为主,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根本没把笑气当成毒品,视其为娱乐手段。作为家长,一定要告诫孩子,不要在娱乐场所轻易尝试所谓的新兴事物,远离高风险人群。
电子烟
很多人不会想到,电子烟也能暗藏毒品。 2019年5月,浙江省义乌市公安局破获一起“大麻电子烟”案件。 嫌疑人郑某在留学期间,接触到了添加大麻油的“电子烟”。回国时,便偷偷带回了一支添加大麻油的“电子烟”,并多次在酒吧与朋友分享。 这种“大麻电子烟”,加入了四氢大麻酚或合成大麻素类等新精神活性物质,对人体危害极大。
长期吸食会导致免疫力低下,诱发精神错乱和自杀倾向。同样的剂量下,人工合成大麻素的毒性甚至超过了海洛因。 更可怕的是,普通电子烟和大麻电子烟在外形上几乎毫无差别!!要知道,普通电子烟早潜入了小学生群体。 据报道,温州一位家长在接孩子时,发现一个小学生拿着电子烟吞云吐雾,十分熟练。
这样的电子烟,在学校边上的便利店、文具店随处可见。 如果,一旦孩子在好奇引诱下,错误尝试到了大麻电子烟,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的孩子,我们应该尽可能让他们远离一切容易成瘾的事物。
各种新型毒品防不胜防
除了上述毒品之外,各种新闻报道中还提到过不少新型毒品,不论从外形、名称还是功效,都很难让人第一眼就辨别出来。有些新型毒品,甚至能仅仅靠触碰就能起效而上瘾。比如这种贴纸邮票。
没想到吧!这种造型可爱的贴纸竟然也是毒品。 它俗称“邮票”,是一种很强的LSD致幻剂,呈白色结晶状,没有气味,常人难以察觉。 更可怕的是,“邮票”不用放入口中,只要接触皮肤就会起效,一旦使用者有心引人染上毒瘾,受害者根本无法避免。这种毒品,长期吸食,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破坏,很容易让人在极乐之后立即有求死念头。
有人描述过吃邮票的感受: “会感觉自己的身体一点点变轻,能飞起来。这时候听音乐,不用耳朵听,用鼻子闻都能闻到音乐的味道。但那过后,就会很想死,身体不自觉就会想从楼上往下跳……”澳洲曾报道过一位16岁的学生,在误食这种毒品后,产生幻觉,认为自己可以飞翔,从阳台跳下身亡。这个世界的阴暗角落太多,为人父母,我们一定要守护好孩子,避免悲剧发生。
拿什么保护我们的孩子
近年来,吸毒呈现低龄化趋势,各种新闻报道中,不止一次有人提及,青少年正在成为毒品的重灾区。 面对五花八门的新型毒品,怎样才能让孩子避免戕害,成了无数家长牵挂忧心的关键。 保护孩子,远离毒品,是每位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禁毒教育迫在眉睫 很多孩子对毒品的认知还停留在教科书和电视上,对于新型毒品一无所知,这种无知也就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家长不仅自身要对毒品有所防范,也要带着孩子了解不同类型的毒品及其伪装。 可以带着孩子观看禁毒宣传图片或视频,参观相关博物馆,以此加深孩子的印象,从源头上避免他们误入歧途。
2、底线教育必不可少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底线教育。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碰都不能碰! 很多走上吸毒不归路的孩子,最开始都是“被上瘾”。 因为朋友的怂恿、天性中的好奇、对毒品不以为然的自大,他们尝试了第一次,然后就成了毒品的奴隶,甚至开始“以贩养吸”。 所谓底线,就是在这些事发生之前,清楚地让自己知道,坚决不能有“第一次”。
3、关注孩子社交圈子 古人云,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意思是说,和行为不端的人交往,时间久了也就被同化了。 孩子和谁交朋友,关乎他们的未来。 作为家长,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也要密切关注他们的朋友圈,避免孩子“近墨者黑”。 一旦孩子出现身体上、行为上的反常,家长请务必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反常背后的原因。
归根结底,禁毒教育是落实在和孩子相处的分分秒秒之中的。 一方面了解新型毒品及其危害,一方面洞察孩子的需求与变化,“知己知彼”,才能真正保护孩子,远离毒品。保护孩子,人人有责。作为家长,面对各种裹着新奇“糖衣”的新型毒品,一定要紧防,慎防,保护好自己家的孩子。多一人知道,就少一份伤害。禁毒、防毒,需要每一个人的关注和支持!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