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升学
疫情中,8岁男孩变厨神:聪明的父母,不会让孩子闲下来
2020-03-06 15:43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作者:男孩派
突如其来的疫情,把无数居家妈妈逼成了烹饪高手,就连宅在家里的孩子,也各显神通,摇身一变成“大神”。
8岁的沈靖轩小朋友,就是别人眼中的“厨神”。
自从放假在家后,他鲜少出门,每天呆在家里,呆久了就倍感无聊,便要求主动给家人做饭。
他并非心血来潮,早在幼儿园大班时,他就学着姥姥姥爷的架势,有模有样地学炒菜。
平时有空,他也会帮忙打打下手。
如今憋在家太久了,他闲不住,终于提出要主动承担起掌厨的“重任”。
看着他站在和自己腰部同高的炉灶前,熟练地将番茄倒进蛋饼中,然后加调味料,出锅,尽显大厨风范。
不少网友酸了:“又是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太有福气了。”
一场疫情,再次印证了谁家孩子是骡,谁家孩子是马。
无心向学的学渣娃,整天游戏电视轮着换,吃饭千呼万唤怎么也使不出来,一副与世无争的安逸样。
而喜欢倒腾,总是闲不住的娃,就爱没事找事做,硬要在小小的几十平方里创造新成绩。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
“闲不住”的孩子,他善于观察思考,不甘心禁锢在枯燥乏味的生活中,喜欢将“主动找事做”的天性发扬光大。
成都的刘晏均小朋友,从小喜欢画画。
疫病爆发后,他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每天呆在家里,哪也去不了。
可他并没有闲下来,尤其听闻关于疫情的新闻后,他萌发了画《新型冠状病毒的日记》绘本的念头。
他知道,病毒寄生在野生动物身上,靠人的接触和飞沫传播,如今疾病很麻烦,而“团结”终能将病毒打败。
这些“知道”,都融入在他的绘本当中。
在妈妈的支持下,他没浪费一分一秒,很快就把色彩斑斓、创意丰富的绘本创作出来。
充满正能量的用心,让人禁不住敬佩这位小小艺术家。
他说:
“我喜欢用这样的方式去记录身边的一切,也希望那个用这种方式去告诉身边的小朋友们,记住我们的战疫故事!
记住那些保护我们而奉献自己的大人们!将来我们也要报效祖国!”
假如不是内心对生命有思考,对生活有热爱,他未必会干这样的“闲事”。
正是深知自己的一己之力能带来点点影响,他才会拿起画笔,描绘出内心的寄望。
心中越对生活有追求,越不敢闲下来。
闲不住的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渴望去一探究竟;觉得心中有股激动和执念,等着自己去实现梦想。
这样的孩子,真令人感到可贵。
小侄子自从去年暑假游学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还主动参加学校的兴趣社团。
问他怎么那么拼。
他说:“去游学后才发现一个真相,学霸根本就不是天生的。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就连休息了也总在讨论些我听不懂的东西。看看我,没事做就玩游戏,真太浪费生命。”
是啊,优秀的人,从不会让自己闲下来。
他们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半,好让自己的梦想早日实现。
朋友分享过一件后悔莫及的事。
小时候儿子学小提琴,刚开始学得不错,兴致也高。
学了半年,儿子陷入“瓶颈期”,开始有懈怠之意。
本想鼓励儿子坚持,可他却说要休息一下,调整状态。
这一休息,儿子的练习停了。刚好又是春节放假,学琴的心思彻底丢了。
放假后,她逼儿子去琴行重新学习,却毫无效果。
儿子的心全散了,怎么劝也劝不动。
随后,儿子的学业也出现这种情况,一感到有难度,就说要停一下。
一停,一闲,人就懒散了。
如今儿子样样没学会,做事情三分钟热度,没一样精通的。
听朋友分享时,禁不住想起大文学家沈从文说的一句话:
“我一生最怕闲,一闲就把生命的意义全失去了。”
孩子的天性,就是贪图安逸,喜闲不喜忙。
废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闲着。
当他不懂得时间和坚持的可贵,反而沉浸在无所事事、悠游自在的生活状态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最近,孩子们都在家里上网课,这种“安逸”的生活,太符合他们对学习的想象了。
可结果是,不用上网课的时间,游戏照玩,电视照看。
父母上班没法监督到位,他们很自由,也丧失了进取的心。
有句话说得真对:“不要让孩子在该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
孩子闲下来,便失去生命的活力。
本该是拥有火一般热情的年华,该带有竹一般坚韧的意志,却在风华正茂的岁月里,被安逸懒散打败,多令人扼腕叹息哪!
抗金英雄岳飞那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说得正是:
年少求知时,千万不要虚度光阴做个“闲”人,免得日后留下满腔懊悔和痛心。
唯有不得闲的日子,才能唤起每个追梦孩子心中对未来的憧憬,带着喜悦的心情在蓝天上随风飞翔。
席勒说过:“闲下来的世界虽然看似魅力,但越深的地方越是荒凉,人可以享受闲,但不能沉迷。”
这句话对于孩子同样受用。
想要保住孩子“闲不住”的心,不让他变得好吃懒做、毫无进取,聪明的父母会这么做。
1. 发现孩子的优势,不批评否定。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优势,作为父母,要善于发现,鼓励并肯定他的才能。
苏州学生丁雅,在同学眼中是“十项全能”,诗歌创作、跆拳道、活动主持样样精通。
然而让她更为痴迷的却是科学发明。
初一时,她看到家里的水龙头因一部分螺纹生锈断在水管里,给工人们带来很大的维修难度,便寻思要发明一个应对的工具。
她开始尝试时,光试验就失败了两百多次。
然而在父母和老师的支持下,她最终发明了“多用内接管子扳手”,还申请了专利。
这一份成功的背后,藏着父母对她的极大肯定和信任。
懂得尊重孩子的优势,是父母最大的智慧。
2. 积极配合孩子做的事情,做“不越位”父母。
去年,美国7岁的瑞恩因“垃圾分类”公司CEO的身份成为“网红”。
从小,小瑞恩对垃圾分类很感兴趣,甚至会在放学后拿着塑胶袋到邻居家收集塑料瓶。
父亲对于他的“爱好”,没有任何意见,还经常协助儿子搬运重物。
在他7岁时,父母决定注册一家专门回收废品的公司,瑞恩当CEO,他们夫妻俩全力协助。
孩子虽小,可他心中有梦,爱他的父母便在背后奋力托举,这多美好!
允许孩子扮演人生主角的父母,懂得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
3. 以身作则,以“忙”带“忙”。
去年,55岁的周亚松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
这位妈妈,本来是想陪女儿考研,结果没想到竟比女儿早一年考研成功入了学。
中年考研,这并不多见,为了女儿,这位母亲并没闲下来。
而她的精神,也激励了女儿一步步朝着梦想奋进。
英国教育家托马斯·阿诺说过:
“父母的言行就是无声的老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榜样,强有力地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想要孩子“闲不下”,认真学习,身为父母也要不停止前进的脚步,在前方引领孩子向阳而生。
最近看了关于“抗非英雄”钟南山的纪录片,才知道他忙于为民奔命的背后,有父亲的影子。
钟南山父亲在75岁时,想出一本书,希望将自己毕生的临床经验,传授给更多人。
可他的眼睛不好,妻子也刚好去世。
钟南山便劝父亲:“你年纪大了,算了,不写吧。”
可父亲却说:“不写,让我干什么。”
就这样,父亲每天都去图书馆写作,最早去最晚出来。
眼睛有复视,他就捂着一只眼睛写,累了就换另外一边。
这种闲不下的精神,融化在父亲40多万字的著作中,给钟南山带来莫大的影响。
有父如此,我们才能看到早已过古稀岁月的钟南山,依旧活跃在前线的身影。
也许未必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钟南山,但是他总有机会成为屹立在自己人生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闲不住的孩子,才不会在安逸懒惰中,虚度人生。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