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升学
不管有钱没钱,都别做这三种父母
2020-01-07 15:04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作者:男孩派
“我恨我的父母!”知乎话题“父母对你伤害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之下,有这样一个回答。短短六个字,直教人内心震颤。而这只不过是无数留言中的一条。这个话题,一共征集到一万八千多个答案,吸引了近六万五千人关注。五花八门的留言,一条比一条心酸。那里面,藏着一段段不愿再触及的往事——“小时候,无论大事小事,只要他们不满意就直接两巴掌扇飞在地上,一阵拳打脚踢。”“不管我做得有多好,他们第一句一定是否定我:你一定是不够努力,不然肯定可以做得更好。”“无论我选什么,都会有一个早已经决定好的结果摆在我面前,不同意还不行,不然就是不乖不听话。”“在家会被当成空气,他们不会和我说话,不会对我笑,不会叫我儿子,我看着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不看我。”……
无法想象,看似轻描淡写的表述背后,到底有多少汹涌的情绪在翻腾。而使那些孩子身心俱伤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父母。为什么,明明应该是最亲的人,却偏偏成为了伤害孩子的始作俑者?又是为什么,明明是出于爱的一世缘分,最终却圄于爱,让这份亲子关系剑拔弩张?为人父母,谁不想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培养一名出色的孩子、收获一份幸福的亲情呢?但是,这一切并不会轻而易举得来,需要考验家长无数的智慧,付出无限的心血。无论是何种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的家庭,唯有拥有一对好爸妈,才是子女最大的福气。而有这样三类父母,请记得无论如何都不要做。否则,将会是孩子人生的噩梦,让他们一辈子都受负面影响。
直升机父母:事事包办,让人窒息“直升机父母”,是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Foster Cline和Jim Fay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像直升机一样随时盘旋在子女上空,一旦发现孩子遇到困难就马上降落,时刻准备挺身而出”的家长。在这类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长不大的宝宝,永远需要被无微不至地照料。于是,他们凡事都亲力亲为,为孩子操碎了心。今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陶虹饰演的宋倩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直升机”母亲。她会事无巨细地替女儿打点生活中的一切琐事,甚至连一日三餐吃什么,都由她说了算;她会亲自为女儿制定学习计划,反复关照执行,并且在房间装上透明玻璃,以便更好地监督;她会要求女儿必须报考自己选定的大学和专业,当发现孩子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时,顿时暴跳如雷……过于真实的剧情,让无数观众惊呼,太像了,简直就是自己父母的翻版!
“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这是直升机父母最爱说的一句话。为你好,所以不愿放手;为你好,所以一切都必须听我的。殊不知,到头来,这份令人窒息的关爱最终却会害了孩子。美国知名教育学者Julie Haims指出,在教育方面,很多父母都存在“过度”现象:对子女过度帮助、过度保护、过度指导、过度关怀。其实,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一种控制,会剥夺儿童建立自我能效的机会。而自我能效是人类心智的重要准则,对孩子的作用至关重要。养育,应该是一个逐渐放手的过程,如果家长始终牢牢把控着孩子、处处插手,最终结果只可能是两个——要么,是养出一个毫无主见与担当、各项能力都欠缺的低能儿;要么,是养出一个只知道索取、把一切当做理所应该的白眼狼。《当我遇见一个人》一书中写道:“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验到扭曲的痛苦。若父母把孩子的人生都活了,孩子活什么?少一分控制,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种可能。”所以,把孩子头顶那架直升机开走吧。成长的过程谁都无法代替,我们的孩子,唯有在一次次亲自的摸索与体验中,才能长出腾飞的翅膀,得以有足够的能力去搏击风浪。
冰箱父母:冷漠无情,缺乏沟通如果说,直升机父母是爱到无所不至,那么冰箱父母则是另一个极端。这类父母,对孩子冷漠严苛、缺乏沟通,就像冷冷的冰箱,总是吝啬于向孩子表达爱意。才华横溢的高晓松,童年的底色却并不温暖。他曾透露:“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冷漠的家庭。”父母长期在国外,亲子间缺乏沟通;尤其是他与父亲,几乎从未有过走心的交流,甚至一辈子都没有向父亲问过一个问题。疏离的成长环境,让高晓松变得叛逆、爱较劲、不合群。他坦言:“我跟我父亲之间极为不好的关系,确实导致我年轻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冰箱父母对孩子的杀伤力有多大?法国心理学家Bernard Lempert的一番话或许能够说明:“在某些家庭,没有爱是一种系统化的虐待,重击着孩子,使他生不如死。那不仅是缺乏爱,更是有计划的暴力,孩子不但要忍受,还会将其内化,以致把加之自身的暴力转为自我伤害的行为。”
研究同样证明,“小时候受过冷暴力、情感虐待的人,长大后更容易有暴力倾向;并且在解决问题时,他们也更倾向于采用冲动、不负责任的方式。”相比激烈的打骂,冷漠是家庭教育中更加隐蔽的杀手。当沟通的渠道被切断,当充满安全感的怀抱不再敞开,当父母之爱再也无法感受,家将变成毫无生气的冰窖,我们的孩子也将如同失去雨露滋润的花朵,终究会枯萎。有句话说得好:联结始于关注,亲密源于看见。所以,请不要再让亲子关系冷如冰霜。多陪孩子聊聊天,多冲他们笑一笑,多向他们表达自己的鼓励与认可。爱应该是充满温情的流淌,也唯有被爱充分滋养,才是孩子行走于世最大的底气与动力。
棉花糖父母:毫无底线,百依百顺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面对诱人的棉花糖,有80%的儿童选择了吃掉。对孩子来说,棉花糖意味着巨大的诱惑,实在难以抵御。因此,棉花糖父母正代表着这样一类父母——他们毫无原则与底线,对孩子百依百顺、一味满足。
卢梭曾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惯子如杀子,溺爱就是害。曾有统计表明,溺爱型家庭往往更容易培养出问题孩子。而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问卷调查则显示,针对熊孩子层出不穷的现象,有高达69.5%的受访者归因于父母没原则的宽纵和溺爱。无底线的满足,会导致孩子性格专横跋扈、自私自利、毫无责任感;棉花糖父母那看似宛如蜜罐的爱,实际却是毁掉一个孩子的毒药。我们总说,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其实,这与设立原则、严格要求并不矛盾。儿童心理学家James Dobson曾强调,家长要敢于管教自己的孩子,并且在爱与管教中建立平衡。所以,真正爱孩子,应该是像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鹬》中的矶鹬妈妈那样,拒绝直接给予小矶鹬食物,而是让它独自去海浪肆虐的沙滩上觅食;
应该是像电影《奇迹男孩》中奥吉的父母那样,尽管心疼天生毁容的儿子在学校遭遇嘲笑,却依然坚持要求他继续像正常孩子一样去上学;应该是像美国灵魂音乐家Ray Charles的母亲那样,在他儿时双目失明之后,仍然要求他独立行走,并教他洗衣、生火烧水等生活技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与其欣然给予孩子一块又一块棉花糖,让他过早地享受齁甜,不如教会他能够创造更多美味的能力。而这个过程,注定带着点苦,需要用汗水和泪水去铸就。
东野圭吾说:“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李玫瑾教授也说:“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的问题,每种异常行为的背后,一定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父母看似是这个世上最容易的职业,无需考察面试、没有上岗培训,人人都能当;但事实上,父母却是这个世上最难的职业,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决定另一个生命的走向与质量。养育的过程,注定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让孩子拥有锦绣前途,就请在踌躇满志之前,先想一想自己该成为怎样的家长。
作者:筱恬,本文来源:男孩派(ID: boy666dj)
了解课程、预约活动或者有任何问题可以点击下方图片咨询新东方老师哦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